光伏企業競相美國設廠
—— 生產重回成本高地
中國可再生能源協會內部人士也表示,中國太陽能原料是多晶硅,核心技術被歐美發達國家所壟斷;生產線絕大多數是從國外購進的;下游95%以上的市場在國外。而生產加工環節的技術含量不高。上述法案出臺更多的應該是從就業上考慮。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18518.htm“一旦中國光伏產品無法進入,美國市場就會形成一個真空,誰能在里面生產,就會擁有市場。”張貝文如是說道。
事實上,在美國醞釀投資設廠的不僅僅是這一家太陽能公司。英利集團宣傳部王志新對本報稱,企業正計劃在美國投資,目前設廠工作還在推進之中。這是英利集團第一個海外的工廠。
無錫尚德也把“守住歐洲,搶食北美”作為企業的市場戰略。無錫尚德公關經理張建敏稱,公司在美國的工廠已經建成,預計今年年底生產規模可達50兆瓦。張建敏坦言,目前企業已感受到美國針對清潔能源反傾銷等政策的影響,在美國設廠增加本地材料采購、本土工人雇用等,則可以規避市場障礙。
太陽能電池和組件制造商平均利潤率一般在15%左右,成本高低直接關乎企業是盈是虧。張貝文坦言,在中國和美國開設工廠最大的不同就是成本相差懸殊。如一個美國藍領每年平均工資至少要在3萬至4萬美元,這個數字是國內的數倍。
“即將并購的這家太陽能電池板工廠之所以停產,是因為產品成本過高,沒有市場競爭力。但為了獲得美國的市場份額,力諾哪怕近期不賺錢,甚至短期虧一點,從長遠戰略上都值得去做。”張貝文稱,現在整個行業都在等待美國市場的爆發,那對于任何太陽能光伏廠商都是極具誘惑的。與此同時,力諾還計劃盡量爭取政府項目以保證投資利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