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電表為MCU打開新市場
2010年7月,國家電網公司對智能電表進行了招標,這已是去年以來國家電網公司進行的第四次招標了。作為中國智能電網建設的重要一環,2010年~2014年,中國將進入智能電表更換高峰期。這給智能電表相關芯片企業,包括微控制器(MCU)企業提供了一個頗具吸引力的市場。
市場恢復兩位數增長
在中國市場上,除了智能電表,變頻空調和汽車電子產業的進一步發展,也為MCU產業帶來了巨大商機。從去年6月1日起,中國市場上出售的定頻空調實施新的強制性能效標準。空調企業一方面改善原有定頻空調的能效水平,另一方面更多地轉向變頻空調的設計和生產,這將推動直流無刷和永磁同步電機的應用。這些高性能電機的應用將拉動高性能MCU產品的需求。同時,中國汽車電子產業近年來在產量增長和產品結構升級等方面表現出的強勁態勢,帶動了近幾年中國汽車類MCU需求的快速增長。
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MCU廠商轉向關注電機控制和中國汽車電子等領域的發展。同時,消費電子雖然受經濟波動的影響較大,但由于其應用范圍非常廣且領域不斷擴展,其對MCU的需求量仍穩居中國市場第一。
根據市場調研公司賽迪顧問的統計,2010年中國MCU市場銷售額將從2009年的167.4億元增長到196.8億元,同比增長17.6%。這一增長將高于今年全球MCU市場的增長。根據市場研究機構Databeans的預估,2010年全球MCU市場將達到120億美元,同比增長11%。而且,2011年和2012年,中國MCU市場銷售額仍將保持兩位數增長。這意味著中國市場在2008年落入個位數增長、2009年出現負增長之后重現高增長態勢。
仔細分析MCU市場上不同產品的發展狀況,32位MCU的增長最為搶眼。“與8位MCU相比,32位產品并沒有浪費資源。32位MCU提升了工作效率,簡化了設計,使功耗更低,成本也并不比8位MCU高多少。”恩智浦半導體副總裁兼微控制器產品線總經理GeoffLees先生表示,“同時,很多應用領域的新需求都推動8位MCU向32位MCU遷移。”例如,通信對更高帶寬的需求,智能電表要求通過以太網或其他方式實現自動抄表,汽車智能化的提升等等都帶動了集成各種網絡接口、低功耗的32位MCU的發展。
與此同時,相關分析表明,8位MCU的出貨量同比增長還維持在5%左右,但由于產品平均價格的下降,其總銷售額不會有太大增長。但在一些應用領域,某些獨具特色的8位MCU仍有較好的發展勢頭。SiliconLabs亞太區微控制器事業經理彭志昌舉例說,具有豐富混合信號性能、超低功耗技術和低成本效益的8位MCU在智能家居、觸摸感應等應用市場有較強的競爭力。
此外,16位產品面對8位和32位MCU的“雙向夾擊”,將逐步消亡,這已成為大部分MCU企業的共識。
產業將高度整合
MCU市場在不斷擴張的同時,產業卻有可能走向高度壟斷,一些企業將被迫離開這一行業。而這一切可能緣于ARM核心的異軍突起。
2007年,意法半導體作為第一家半導體行業中的大廠推出了基于ARMCortex處理器的MCU產品。當時,瑞薩、飛思卡爾、德州儀器、東芝、愛特梅爾(Atmel)、富士通微電子等企業都專注于各自專有核心MCU產品的開發和推廣。但僅僅在3年之內,MCU產業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大多數MCU企業都爭先恐后般推出了基于ARMCortex處理器的MCU。在MCU行業,如今只有瑞薩還固守著專有的核心策略。
與MCU企業各自開發的專有核心相比,ARM作為業內開放的處理器核心,有明顯的優勢。例如,選擇32位MCU進行設計的項目相對來說都較為復雜,需要多個設計工程師的協作。在中國,很多工程師在學校學習的都是ARM的設計方法,因此,公司在選擇產品平臺時一般會傾向于選擇基于ARM的MCU。而且,ARM的生態環境和各種資源會更豐富一些,有利于加速項目的設計進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