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能源企業“雇主”身份受歡迎
中國新能源企業長期依賴低成本勞動力、低能源價格、低環境成本,而獲得了價格競爭優勢。在德國等發達國家投資市場,中國企業的這些優勢將不復存在,換了“水土”的中國企業是否還有競爭力呢?在中國的風能領域名氣并不算響亮的中國建筑材料集團公司,在德國風能圈里則是響當當的一家企業。中國建筑材料集團公司在2007年投資了德國圖林根的一家風電機廠。中國建筑材料集團公司原是這家德國企業的客戶。由于管理問題,這家德國企業瀕臨破產,中國建筑材料集團公司就此接手這家風電機廠,并使其扭虧為盈,挽救了這家歷史悠久的德國企業。這個在投資領域上演的現實版的“王子”成功解救受困“公主”的故事給德國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目前,中國建筑材料集團公司持有100%股權,并利用德國技術將風機葉片供應給歐洲市場。”在霍曼看來,這是個完美的結局。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15311.htm從以上例子來看,對于中國企業來說,在德國投資可再生能源不僅能夠進入一個龐大且不斷增長的市場,而且還能通過本地品牌影響力和高質量產品的聲譽獲得極大的競爭優勢。
值得一提的是,德國對滿足投資商急需的資金需求有相關的資助措施,比如說德國建一個工廠,德國政府補貼50%的資本金,對大型企業來說可以得到30%的補貼。
中國新能源企業成為德國招商機構追逐的目標
霍曼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目前到德國投資可再生能源的企業主要來自于北美和歐洲。
不過,霍曼更希望能夠吸引來自亞洲的新能源企業,這是他未來工作的重點。霍曼告訴記者:“首次到德國投資的中國公司可以生產一些太陽能組件,中國公司可以考慮投資德國的東部,因為在東部建廠可得到較多的投資補貼,而且投資費用也比在西部生產要低30%。”
盡管太陽光顧德國的時間不如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家的時間長,但由于對可再生能源的大力推進,經常云層環繞、不見日光的德國,已經成為在利用太陽能競賽中的領導者。2009年,德國太陽能光伏裝機容量總計達 3.8億千瓦,占全球新增裝機容量的一半以上。德國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場,同時也是一個對國際企業很有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尤其在德國東部,可再生能源投資條件優越。
德國東部的“太陽谷”已經初具規模,這個“太陽谷”囊括了德國東部的薩克森、圖林根、薩克森-安哈特3個州。經過不到10年的發展,“太陽谷”的實力已經不可小覷――這里集中了近百家全球太陽能企業,專注于太陽能的研究機構就超過60家;這里集中了德國太陽能產值的43%,太陽板產量的65%,占全球太陽能板產量的15%。霍曼介紹說,“德國政府在德國東部投資幾十億歐元用于改善交通、物流、通信系統。同時,東部離零配件供應商比較近,簡化了產品總裝的工作”。
德國《可再生能源法》規定的強制光伏上網電價(feed-intariff)機制,為安裝太陽能電池面板提供了強有力的激勵。德國法律要求在未來20年里,電力公司以固定高于市場的價格,購買可再生能源系統生產的所有可再生能源。這為可再生能源提供的電力產品打下了牢固的消費者基礎。這種機制已經開始產生效果:德國的房主們積極爭當“綠色家庭”,居民們迅速地在屋頂上架設了太陽能電池面板,農場主也在以前牧羊的地方安裝了太陽能電池。
“大部分德國人都有自己的房子,產品的質量對他們來說非常關鍵,太陽能生產企業在德國市場能不能站穩腳跟,這點非常重要。”霍曼希望中國企業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德國當地的消費習慣,“對德國的客戶來說信任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他們非常想確認的一點就是光伏設備也好、模塊也好,都應該是使用壽命非常長的,是非常可靠的,同時也要有好的售中和售后服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