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業“南北雙雄記”
2007年6月8日,英利在紐交所上市。敲鐘人正是苗連生。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13948.htm但隨后的故事卻頗為尷尬,英利綠色能源開盤10.80美元,收于10.50美元,跌破11美元的發行價。而當年在同一地點上市的尚德,開盤當日股價大漲40%,收于21.20美元。業內人士分析稱,英利錯過了最寶貴的上市時機,在經過一輪太陽能企業海外上市潮之后,它才姍姍來遲,較尚德晚了一年半。
如今看來,上市過程中英利和尚德同樣搭建了復雜的海外股權結構,但是尚德的國有股東選擇了退出,而英利內部股權卻一直糾纏不清。
兩度爭奪戰
政府扶持、上市融資、迅速崛起,尚德和英利有著太多的相似之處,正面交鋒不可避免。近年來,中國光伏業“南北雙雄”就出現了“蜀川硅源之爭”和“爭奪特許招標權”兩次大的較量。
2005年前后,國內光伏產業正處于快速上升的黃金時期,誰擁有最多、最便宜的多晶硅,誰就掌握了光伏產業的命脈——那是一個“擁硅者為王”的時代。
此時,都有著做大做強目標的尚德和英利四處尋硅,“撞車”則成為必然。眾所周知,國內目前拿到千噸級多晶硅生產線建設牌照的只有四川新光硅業、河南洛陽中硅、遼寧凌海金華、寧夏石嘴山四個地方。
在2005年初,四川新光硅業由于項目進展緩慢,便決定引進新的投資方,消息一出尚德和英利聞風而至。盡管那時,全國號稱千噸級的生產線有好幾個,但因技術、發展時間和能否獲批等原因,短期內能形成有效產能的只有新光硅業一家。為此,尚德、英利都志在必得。
這也是尚德和英利展開的第一次上游資源爭奪戰。
爭奪的結果是,新光硅業選擇了天威保變,也就是英利的控股方。天威保變以1.1億元進入新光硅業成為第二大股東,持有新光硅業35.7%的股權。作為帶有強烈的政府背景的新光硅業,其建立、項目發展的整個過程,都得到了四川省政府方面的大力支持。由此可見,新光硅業在2005年初增資擴股時,選擇“國字號”的天威保變是在權衡利弊之后的明智之舉。
四川失意后,尚德不得已將視角轉向了河南洛陽。因為那時全國擁有“改良西門子法”生產工藝的除了四川新光硅業外,只有洛陽中硅。
尚德以最快的速度將自己的生產線直接安置在了洛陽,其旗下的洛陽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緊鄰洛陽中硅的生產工廠——后者即將成為尚德盤中之餐。
去年3月22日,敦煌10MW項目特許權招標會上,尚德、英利再次相遇。敦煌10MW項目特許權招標——國內最大的太陽能光伏電站,國家發改委表態將以此項目確定光伏發電上網標桿電價,并確定放開的市場規模。
國內光伏企業的第一梯隊英利與國投電力、無錫尚德與中國節能、中廣核與賽維的百世德組成強強聯合的陣營,在敦煌展開一場貼身肉搏。
在1.53元、1.44、1.09元元等此起彼伏的報價聲中,英利突然報出0.69元/千瓦時的最低價,嘈雜的會場瞬間凝固,頃刻的寂靜后便是一片嘩然。0.69元/千瓦時的價格遠遠低于行業2~3元/千瓦時的平均成本。在很多同業者看來,這個瘋狂的低價,很可能會讓企業跌入虧損的深淵。
此時的尚德對于這樣的報價顯然也無法接受。事實上,為了應對此輪招標,早在2009年初,無錫尚德就已經聯合了13家主要太陽能企業,將“1元/千瓦時”光伏發電成本的方案上報給了科技部,這當中并未見英利的身影。而不久后的招標會上,英利卻以這種前所未有的低價將上述方案丟到了角落。
這也讓尚德這個國內光伏領域的佼佼者著實汗顏了一把。
如今,雙方的成長依舊、競爭依舊。國內光伏領域已經進入了橫向擴張時代。未來,尚德、英利這兩家行業巨頭之間輕微的碰撞,都將引發整個行業的震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