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業“南北雙雄記”
時,除了技術之外他幾乎一無所有。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13948.htm施正榮深知技術對于一個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對于白手起家的創業型企業,技術的作用更是重中之重。同時,有著留洋背景的施正榮,也深知國際認證對于產品推廣的意義和重要作用。在尚德剛開始投產時,施正榮并沒有急于投放市場,而是把產品送往世界各大權威機構進行檢測。
真金不怕火煉。就在2002年9月?2003年9月一年內,無錫尚德幾乎拿下了所有的國際認證,繼而又通過了一系列國外權威機構的認證。這些都為尚德光伏產品后來順利進入各國市場打開了大門。在德國展銷會上,尚德之所以能一炮打響,重要的因素還在于這些“出門證”。
與尚德的技術先行完全不同的是,依靠營銷起家的苗連生把市場風格完全融入了英利。當面對在歐洲太陽能組件巨大的市場需求時,英利將歐洲人喜愛的足球作為最好的品牌廣告,其先后為2006年德國凱澤斯勞滕的世界杯球場的光伏發電工程提供組件,并贊助西甲球隊。而今年世界杯營銷,更是給了英利又一次大張旗鼓地宣傳自己的機會。
與國內大多數企業將產品交給外商代理不同的是,英利很早就在海外聘請擁有金融界和政界關系網的當地人成立分公司,并在歐洲太陽能工程主流市場與BP、夏普等國際對手多次對決。
而英利另一個敢于挑戰甚至超越尚德的殺手锏,便是完整的產業鏈。英利的產品和服務覆蓋了從制造多晶硅錠、硅片、光伏電池片、光伏電池組件、光伏應用系統到光伏系統集成、安裝服務的整個光伏產業鏈。不但國內絕無僅有,在世界范圍內也只有美國BPSOLAR、德國DEUTSCHESOLAR、日本SHARP三家有這樣的實力。
英利正是得益于完整的產業鏈,才與全球主供應商和二級市場建立了穩固的供應關系。這種關系使其硅料庫存可以達到80天左右。而尚德上市時招股章程顯示,公司僅有一天半的庫存量,停工待料的風險劍懸于頭。
如今看來,若不是英利上市面臨更多羈絆,“中國光伏電池之王”的桂冠花落誰家也未可知。盡管此前英利出讓控股權謀取了后發,但等到試圖規劃更大藍圖的時候,卻發現前路依然障礙重重。
上市尷尬
對于那時的英利來講,更大的藍圖就是海外上市從而實現快速崛起。同樣,尚德創始人施正榮也有類似的想法,而且尚德的步子顯然要比英利邁得快一些。
2004年下半年,國內光伏市場急劇變化。尚德的競爭對手迅速崛起,此時如果單靠自己的力量發展,已經難以維持其原有的優勢。在股東們無意追加投資、銀行負債率高達60%的情況下,尚德要繼續保持行業地位,上市就成了必然之舉。
對于施正榮來說,能夠通過海外上市取得對企業的絕對控股權完全符合自身的利益。伴隨著李延人國有股份代言人的離開,尚德醞釀已久的國有股退出計劃開始逐步實施,這也是尚德私有化的序幕。
盡管實施初期困難重重,但幸運的是,施正榮的國有股退出方案最終得到了無錫市委書記楊衛澤的肯定。無錫市政府的意見有兩條:第一要滿足上市的要求,也就是國有股應該退出;第二要符合投資各方的利益。至于這兩點如何平衡,由企業和股東商量。
2005年3月,所有國有股東均同意在股權退出協議上簽字。回憶起當時的情形,施正榮說:“國有股的退出,其實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但當時仍經歷了10個月的心理戰,最后還是政府的一聲令下才得以落實。如果沒有那一聲令下,尚德估計重組不了。”
2005年12月14日,施正榮敲響了美國紐約交易所的鐘聲,尚德駛上了發展快車道。
遠在千里之外的中國英利似乎并沒有那么幸運。2006年上市前夕,為了控股,苗連生必須奪回關鍵性的2%的股權,為此苗花了2500萬元——這可比當年轉讓高出了16倍。
根據天威保變公告的《境外上市細化方案》顯示,總體思路是苗連生以天威英利51%的股東權益到境外上市,然后天威保變以天威英利49%的股權換取境外上市公司股權,最終天威英利成為外商獨資企業,而天威保變成為一家紐交所上市公司的股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