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利全產業鏈掌握話語權 太陽能業務版圖擴展
老謀深算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13604.htm苗連生的成功,馬學祿給了一句話,“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老苗是“老謀深算”。
2002年,英利嫁接上市公司天威保變,惹人非議。問題在于,出讓2%的公司股權給天威保變,使得天威保變成為天威英利的控股股東,收購價格以凈資產確定,英利獲得156萬元。此后,苗連生付出了不可想象的2500萬才得以贖回控股權。
然而,值得還是不值得?如果說當時人們還蒙在鼓里,現在一目了然。老苗寧可付出上百倍的代價獲取資金,也要贏得光伏產業那幾年最好的發展時機。
上市之時,英利又是一波五折。最終于2007年,成為繼無錫尚德、常州天合之后第三個登陸紐交所的中國民營光伏企業。一定要上市,因為老苗看到的是,由上市帶來的深入歐美市場的品牌形象,以及充裕的資本后盾。資本、市場、品牌,老苗瞅準的是這些,而非名氣。
相對于近年聲名鵲起的無錫尚德、江西賽維,英利做太陽能的歷史更為悠久;而從產業鏈上看,英利是全球惟一布局全產業鏈的太陽能光伏企業。然而,南非世界杯之前,英利苗連生的名氣與尚德施正榮、賽維彭小峰基本上無法相提并論。
可老苗就是這個脾氣。可能也是這一點,他與馬學祿才能一直維持友好關系。就像馬學祿搞開發區的時候,第一個階段只做不說,第二個階段多做少說,到了一定程度才該說就說。
老苗悶頭做了很多大事。保密工作做得最好的就是“六九賭日”。
時光回溯到2007年夏天,原本簽訂了三年合同的美國硅料公司停止給英利供貨,最重要的原因是,合同簽訂一年來,多晶硅(生產太陽能產品的原料)的價格從400美元漲到了500美元。那時候,只有美德日韓少數幾個國家的少數幾個公司掌握著硅料的提取方法。中國企業沒有一點辦法。
當時英利正處于快速增長期,這會兒卡你脖子你更難受。接下來的一年,老苗飛了60多萬公里滿世界找硅料。倒是有一家德國公司說可以,但是條件極其嚴苛:一次性交付12億元人民幣;12年內不能建造自己的硅料廠;鑄錠和切片技術轉讓給對方。
這事兒老苗萬不肯答應,“自己的大好河山割人一半,自己的孩子管人叫爹,絕對不可能。”他開始考慮建立自己的硅料廠,蹦下去看看這水到底是深是淺。
2008年初,集團秘密成立“籌糧處”——軍人出身的苗連生做好了一切保密工作,這是個19人的團隊,大家都簽了協議,任何人不準向外透露此事。集團任何通知、會議、文件,網絡、檔案、備份檔案中,也都不曾露出蛛絲馬跡。
英利畢竟是上市公司,上馬一個項目都要發公告,何況是這么一個大事。可為了保密,苗連生將自己的全部股權壓上,個人掏腰包。待到建成投產了,再裝到上市公司。“讓你們看到,我老苗是很實在的”,說這話的時候,老苗頗有大義凜然之氣。
他不是沒有做過最壞的打算——創業的時候就3萬塊錢,最后能剩下6萬就行,怎么也得翻一倍啊。老苗又很肯定,“有把握,相當有把握”。直到4月,第一批研制成功,純度達到6個9之后,集團才慢慢透出風聲。隨后,英利建立“六九硅業”,成為中國第一家提供硅料的太陽能光伏企業。
自此,從上馬3兆瓦項目時,英利產業鏈繼續向上游延伸,形成了“硅料-鑄錠-硅片-電池-組件-系統”這個光伏產業最完整的產業鏈,大大降低了成本。而且,因為英利是惟一的全產業鏈企業,老苗最終控制了行業話語權。
整個故事頗有一把賭的味道。可用馬學祿的話說,只要你沒有確切把握那就是賭博。對于企業來說,資源總是短缺,企業家永遠追求的是資源效用最大化。如果你有100萬,存50萬,那么總有一半的資源處于浪費狀態。這種企業步子很穩但也難以做大。英利儼然告別了“小”的時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