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光伏產業“兩頭在外” 產業鏈陷困境
太陽能作為一種可供持續利用的清潔能源,有著巨大的開發及應用潛力。通過對太陽能光伏技術的推廣,能夠逐步改善我國能源消費結構,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能源安全。然而,作為當前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及組件生產國,中國的光伏產業卻面臨著“兩頭在外,受制于人”的產業鏈困境。面對外資企業的逼人態勢,作為市場后進入者的中國企業,如何在先天不利的局面下尋求發展,是關系到我國光伏產業結構優化的重要問題。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13419.htm產業鏈困境:光鮮下的暗淡
自2007年起,中國太陽能電池產量躍居世界首位。2009年,已占全球太陽能電池總產量的40%。然而,制造大國并不等同于產業大國。正如鋼鐵產量世界第一,并不能掩蓋中國企業在鐵礦石定價權上的全面潰敗;全球首位的汽車產量,也并沒有培育出中國的大眾與克萊斯勒。我國光伏產業表面光鮮之下,掩藏的是產業鏈困境與企業的無奈。
太陽能光伏產業鏈,大體上可分為五個環節,自上而下依次為:太陽能級硅材料、硅錠硅片、電池、組件、系統集成,最終作用于市場端,實現光伏發電。整條產業鏈中,上游的晶體硅制備、切片環節技術門檻最高、利潤回報最大,而下游的電池、組件制造環節,則技術門檻較低、利潤回報較少。尤其是組件環節,成本競爭最為激烈,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也最低。
然而,我國企業恰恰是集中在產業鏈中下游的電池、組件制造環節。上游的晶體硅材料主要為歐美和日本的傳統七大廠商所壟斷,2008年,占全球多晶硅材料供給量70%以上。下游光伏發電市場,則主要集中在歐洲,其光伏系統裝機量占全球比例接近80%。可見,對我國而言,所謂的“光伏大國”僅僅是“生產制造大國”,再說得準確一些,則僅僅是“電池和組件制造大國”。在這樣一個新興產業內,我國依舊沒能擺脫“世界工廠”的角色。資金、技術、市場等戰略制高點留在了海外,低附加值的下游產品制造環節,引入了中國。
“兩頭在外”:困境中的艱難
上游晶體硅材料、下游發電市場“兩頭在外”的困境,使得我國光伏產業形成了“議價能力低”、“抗風險能力低”的“雙低”局面。
向上游來看,以國外傳統七大廠商為首的晶體硅材料供應商,面對眾多的電池、組件制造廠商,具備更多的議價資本。盡管“擁硅者為王”的局面,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而瓦解,但并不能從本質上改變晶體硅制備環節,在光伏產業鏈中的主導地位。能否獲得穩定的硅片供應渠道,成為眾多的電池、組件廠商關心的核心問題。
向下游來看,近年來,我國光伏發電市場盡管加快了發展速度,但全球主要市場仍舊分布在歐洲、美國和日本。西班牙市場的急劇萎縮,以及今年德國政策的趨冷化,直接造成了全球光伏發電市場增速放緩,這首先影響的,就是產業鏈中競爭最為激烈、技術門檻最低的組件和電池制造環節。在一年前的金融危機中,我國大量光伏組件廠商因此而倒閉。
后進入者戰略:中國企業的突圍之路
中國光伏產業尋求發展,就不得不在產業結構方面實現優化,產業結構的優化,則必須以企業為實體依托。作為市場的后進入者,我國光伏企業主要通過三種戰略模式,實現產業鏈布局的優化。
第一,資本驅動模式。一些具備雄厚資本實力的企業,挾帶大量資本進入光伏產業,能夠從全方位著眼,向多個環節同步投資,在較短的時間內,打造相對完整的光伏產業鏈,塑造企業競爭力與抗風險能力。采取這種模式的企業,多是此前在某一傳統行業內,已經形成了超群的實力,具備穩定的現金流,以成熟業務供給光伏業務。主要以保定天威集團、深圳南玻集團為代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