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躁動背后的問號 上市公司業績待考
據記者采訪了解,自2004年起,多晶硅行業毛利率一直處于快速增長,從最初的30%一度上升到2007年的70%左右。而相反,其下游環節硅片、電池、組件系統卻呈現穩定下降趨勢。其中,硅片環節的毛利由35%下降到20%,而電池環節則由20%下降到15%,組件系統由10%降至7%左右。2008年多晶硅市場的暴跌則成為各環節毛利分配的轉折點。上游多晶硅部分利潤逐步向中下游轉移,截止2009年其已基本回歸至五年前約35%的水平。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13034.htm顯然,市場的超預期仍難以阻擋光伏成本下降成為多晶硅上漲的制約因素。
就在日前,我國第二批280 兆瓦光伏電站招標特許權報價正式出爐。與第一批相較,二輪平均報價整體下行,普遍在0.8~1.0 元每瓦,如果專家組認定價格不低于成本,其中標價格也將最終落此最低價范圍。
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業對未來國內光伏發電成本的下降預期。“目前國內光伏發電市場遠未打開,政府用招標方式意在發現合理并網電價。而只有相對‘合理’的最低報價方能在最後的競標中勝出,一些被認為不能保證正常盈利和工程質量的過低報價,未必能被接受。”
除此之外,海外并網價格一再下調以及削減終端市場財政補貼則對太陽能光伏產業鏈成本的理性回歸起著直接的推動作用。通過市場需求的傳導效應,其產業鏈的穩定價格形成機制無疑將使其向成本最低處靠近。
作為產業鏈的上游,多晶硅行業顯然也面臨著市場與技術的兩大成本方面的挑戰。特別是經過2008年金融危機的洗禮,曾享受高毛利的多晶硅行業已逐步轉向價值回歸。
據記者采訪了解,自2004年起,多晶硅行業毛利率一直處于快速增長,從最初的30%一度上升到2007年的70%左右。而相反,其下游環節硅片、電池、組件系統卻呈現穩定下降趨勢。其中,硅片環節的毛利由35%下降到20%,而電池環節則由20%下降到15%,組件系統由10%降至7%左右。2008年多晶硅市場的暴跌則成為各環節毛利分配的轉折點。上游多晶硅部分利潤逐步向中下游轉移,截止2009年其已基本回歸至五年前約35%的水平。
“太陽能電池產業鏈各個環節的利潤率一般是呈自下而上的提高,這跟技術工藝難度及設備投資的大小有關,多晶硅作為產業上端,技術與資本投入要求都較高,利潤水平自然要高于下游電池行業的利潤水平。”前述多晶硅行業人士如此說到,但他也不否認受下游市場以及相關政策的影響,其合理利潤水平與其他環節也不應相差過大。
“各環節的毛利一般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動而呈水平波動,但隨著市場的成熟會逐步趨于穩定。而由資本及技術等屬性決定的多晶硅行業也理應處于毛利水平的上游。”四川永祥多晶硅總經理馮德志也對記者如此表示。
顯而易見,此輪市場反彈則將使得多晶硅企業實現盈利回補。記者采訪的前述業內人士大都看好的長期合理水平為30%-40%,與目前市場緩和上漲后的盈利水平大致相當。由此,大多人士認為多晶硅市場報價在突破100美元之后將維持震蕩格局。
國金證券研究所也對此做了充分預計。其報告認為,這輪價格上漲的周期是現有企業擴產的周期,大約一年左右,而上漲之后,行業穩定的盈利水平在15-20 萬元/噸。“如果盈利低于這一水平,原有企業不會有擴產欲望,這樣,隨著下游需求不斷增長,供需會產生缺口,從而拉動價格上漲;若大幅高于這一水平,則會引發企業擴產增加供給,從而抑制價格。”記者以此折算,其毛利率也大致為30%左右。
上市公司業績待考
據馮德志透露,受益今年多晶硅下游的強勁需求,多晶硅企業多與下游電池廠商就訂單已有較大調整,不管是產量還是價格都要好于前兩年。而目前大多數多晶硅廠的產量已被完全鎖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