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漸顯光伏發電“世界級版圖”
繼風電之后,甘肅的河西走廊再成光伏發電“跑馬圈地”的熱土。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12993.htm如今,東起烏鞘嶺,西至古玉門關,從武威到張掖,從嘉峪關到敦煌,在長達千余公里的河西走廊,光伏發電的新能源“版圖”已見雛形。
在國內光伏上網電價機制尚未明朗的情況下,河西走廊“光電版圖”的崛起究竟意味著什么?
光電布局河西走廊
9月16日,昔日荒涼的張掖市甘州區南灘上,彩旗飄揚,禮花競放。張掖市委副書記萬澤剛宣布:“國電龍源張掖1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開工建設。”工程投資2.07億元,建設期12個月,計劃于2011年9月底建成發電,運營期25年內的平均年發電量為1678萬千瓦時。
“如果張掖的1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早生一年,肯定是世界第一。”參與工程建設的國電龍源張掖新能源有限公司的一位技術人員不免感嘆。
現在,“世界第一”的位置被西面緊鄰酒泉的敦煌市獨享。2009年8月28日,甘肅敦煌1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奠基,這是我國規劃建設的第一個光伏并網發電特許權項目,總投資2.03億元,年均發電1805萬千瓦時,計劃工期14個月,計劃于2010年底建成投產。當時的輿論稱之為——世界最大的光伏電站。
張掖東面的緊鄰,同樣沒有落下“光伏發電這趟班車”。早在2008年12月19日,全國第一個荒漠化并網型光伏電站——大唐武威并網光伏科技示范電站順利并網發電。2300個太陽能電池板錯落有致地擺放在45畝沙礫上,敞開懷抱接受陽光照射。電池板上四通八達的網線和變電設備將產生的電流輸入10千伏電網。
在地質版圖上,只有60平方公里的新型工業鋼城——嘉峪關被夾在河西走廊的中間,但是面積小并不意味著就會游離于光伏發電之外。
今年的3月4日,甘肅省政府與華電集團能源領域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北京簽署。華電集團新能源發展公司年底前將在嘉峪關市投資建設10兆瓦光伏發電示范項目,同時建設光伏電站和光熱發電等項目。
與此同時,河西走廊上的另一座小城——金昌市,光伏發電的目標更大。去年底,金昌市政府與中廣核太陽能開發有限公司一筆簽下了開發建設l00兆瓦太陽能光伏并網發電項目。
記者注意到,上述分布在河西走廊五地的光伏發電項目,在建設之初都不約而同提出了一個明確的口號——“要建成示范性項目”。
既然是“示范”,那么就意味著還肩負著“點帶面”,帶動發展更多光伏發電項目的重任。未來,一個世界級的“光電之都”能否在這里崛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