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電源與新能源 > 業界動態 > 巨頭之戰 太陽能發電行業的青春期已結束

        巨頭之戰 太陽能發電行業的青春期已結束

        作者: 時間:2010-07-02 來源:環球企業家 收藏

          全球發電行業的青春期已結束,重量級選手不僅升級了這一戰場,也將改變游戲規則。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10517.htm

          一直以來,業都是些敢于嘗鮮的小玩家聚集地,它也一度充斥著激情四射的創新公司和打著新能源旗號四處行騙的騙子。但現在情況有所變化:最近一年,三星、LG、臺積電、阿爾斯通、西屋電氣等傳統行業的大巨頭陸續宣布了進軍行業的計劃,而那些早在其中耕耘的公司也日漸壯大,這或許預示著這個新興行業開始進入青年時代。

          上個月,韓國最大的綜合型企業三星宣布,未來10年將投資210億美元布局五大新興產業,其中電池板業務位于其五大新引擎之首;幾乎與此同時,全球電力設備巨頭阿爾斯通宣布向Bright Source公司注資5500萬美元,借此進軍太陽能市場;今年2月,臺灣巨頭臺積電則斥資62億新臺幣收購臺灣最大太陽能電池制造商茂迪20%股份,成為最大股東;美國核電設備巨頭西屋電氣則剛剛宣布以代工方式涉足太陽能發電;稍早行動的LG則在今年初宣布2010年將主攻太陽能電池的新業務??

          近20%的毛利率、連續多年快速增長的市場容量、全球性的政策鼓勵環境,讓越來越多的傳統巨頭開始“認真”對待太陽能產業—在此之前,盡管這一新興行業造就了像First Solar、尚德電力這樣的行業明星和財富神話,但其商業價值卻一直未被普遍承認,直到這些傳統行業巨頭的正式加入。

          與以往不同的是,傳統行業巨頭已不再是“象征性進入”,而是將其作為下一個利潤增長點。“新業務將在2018年帶來20億美元的收入,為臺積電帶來1.5%的增長。”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此前對媒體表示。和臺積電一樣對太陽能板塊業務寄予厚望的企業還有很多,三星就在上個月宣布,希望五大新興產業能在2020年實現約430億美元的銷售額。

          “行業的利潤率遠高于社會平均水平,傳統行業巨頭的進入預示著這個產業已經開始從‘概念化’走向‘大眾化’了。”Frost &Sullivan咨詢公司能源與電力系統部門分析師曹寅告訴《環球企業家》,和其他新興產業一樣,太陽能行業也正在經歷成熟化的過程。另一個可以側面印證的事實是,與傳統巨頭紛紛進入的趨勢相反,風險投資對太陽能領域的興趣卻在減淡,“太陽能產業正在成熟,這里面的投資機會也在逐漸減少。”中歐資本執行合伙人Andre Loesekrug-Pietri 在剛剛舉行的“中國清潔技術商業峰會”上表示,會上與其觀點類似的風險投資不在少數。

          那么,巨頭之戰時代的來臨是否會改寫現有的商業格局?

          集結號

          這些雄心勃勃的新加入者大致可分為兩類:以三星、LG、臺積電等公司為代表的傳統電子類巨頭,和以阿爾斯通、施耐德、西屋電氣為代表的傳統電氣巨頭。其不同的優勢資源所帶來的不同進入路線,讓本來清晰的產業格局變得復雜起來。

          實際上,對于電子類巨頭而言,太陽能光伏業并不陌生。液晶面板生產線與薄膜太陽能制造具有相同原理,而三星、LG正是全球最大的液晶電視制造商之一;半導體業所使用的電子級硅在工藝純度上均大大超過太陽能級硅,而臺積電正是全球半導體芯片代工領域的龍頭廠商。“臺積電淘汰的生產線進行改造后,用于太陽能電池生產綽綽有余。”曹寅分析。

          不僅如此,盡管中國太陽能電池制造商在全球已取得了超過40%的市場份額,但擁有該領域專利技術最多的卻并非中國企業,微電子行業技術咨詢公司Semiconductor Insights調查,全球目前擁有最多太陽能專利的企業為佳能、臺積電和三星電子,而這正是中國企業的短板(為了降低成本,絕大多數中國光伏企業更聚焦于改進工藝以降低成本)。業內觀察者預測,上述巨頭可能帶來的革命性突破不容忽視。

          但在這些攜巨資進入的巨頭面前,中國的太陽能光伏企業卻似乎并不以為意,“他們的計劃并非一夜之間就能轉變成現實產能,相對于他們的種種宣示,我們可能對尚德的產能擴張計劃更加敏感。”阿特斯北京公司總經理施亮半開玩笑地告訴《環球企業家》,短期內巨頭們難以對中國光伏企業構成威脅。

          這種自信并非空穴來風。三星雄心勃勃的太陽能電池計劃包括:2009年已完工一條30兆瓦生產線,2010年還計劃耗資近4000億韓元將整體產能擴張到至少300MW;LG也計劃將其太陽能電池的產能從2009年的120兆瓦擴展到2011年240兆瓦—但這與中國光伏企業無錫尚德宣布的產能擴張計劃比起來,就顯得過于微不足道了:尚德剛剛計劃投資26.8億元人民幣在上海建設1GW生產基地,不僅如此,尚德、英利、天合光能等中國企業2010年的產能均已達到G瓦級別。

          “中國的光伏企業在制造、銷售方面的地位難以撼動,跟尚德、英利去拼制造,這并非他們的強項。”弘亞世代光伏業分析師盛雷告訴《環球企業家》,他并不看好巨頭們的競爭。一位臺積電內部人士對此表示認同,他告訴本刊:“在晶硅電池這塊已經有尚德這樣的企業,他們的制造優勢明顯,作為新進入者肯定要考慮這點。”

          當然,深思熟慮的電子巨頭并不會貿然行動。盡管各大巨頭都還未公布具體的進軍路線圖,但從其傳統優勢看來,其主攻方向多為高效率電池和第三代、第四代太陽能電池的技術研發,以搶占技術制高點,發生與中國本土光伏企業短兵相接的可能性并不大。

          在更具有普世價值的衡量體系上,由于中國太陽能企業在新技術的研發投入極其有限,技術背景雄厚的電子巨頭的加入在促進整個行業取得技術突破上意義重大。這也意味著太陽能“平價電力”時代會更早來臨。

          電氣類巨頭帶來的變化則更為直接。施耐德、艾默生等電氣巨頭剛剛宣布獲得了中國太陽能光伏電站的逆變器訂單;阿爾斯通則直接為大規模太陽能電站項目提供整體解決方案。阿爾斯通這些巨頭的切入點更多往產業鏈下游延伸,著眼于太陽能電站的開發、建造、設備提供等中國企業弱勢領域。“此前我們在電池組件的制造上花了太多精力來降低成本,卻無力降低下游的系統集成環節的成本空間,現在這些電氣巨頭短時間內就能釋放巨大能量。”曹寅說。

          盡管都是巨頭進場,對于現有的太陽能制造企業來說,電氣類公司顯然比電子類公司更受歡迎,能源本來就是前者的主業,因此他們會比消費電子類企業更加認真對待。歸根結底,三星、LG還是消費電子企業,對能源行業的理解遠沒有本來就從事電力行業的電氣類公司深刻。盡管曹寅對未來頗為樂觀,但他也指出,實際上現在進入已相對較晚了。



        關鍵詞: 太陽能 光伏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陆县| 茶陵县| 武宣县| 巨鹿县| 会同县| 青冈县| 廉江市| 白玉县| 个旧市| 修武县| 富平县| 林芝县| 清水县| 黄梅县| 长春市| 宁城县| 新竹市| 大埔县| 双城市| 重庆市| 万盛区| 安庆市| 湄潭县| 瓦房店市| 阳新县| 景宁| 上蔡县| 武功县| 彰武县| 当涂县| 崇左市| 西昌市| 陇西县| 东乡族自治县| 搜索| 伊宁县| 习水县| 揭东县| 襄城县| 五原县| 华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