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產業聯盟成立背后:科技部工信部琴瑟不調
一位不愿具名的光伏專家稱,在看到近幾年光伏大熱之后,國家主管部委之間也有“暗戰”,都希望自己對這個產業有更多的干涉力。“以前,太陽能產業無人問津。”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09314.htm實際上,兩部委之間的“不協調”早已有之。2009年8月份,工信部在《2009年中國工業經濟運行夏季報告》中指出太陽能、風能等新興產業重復建設、無序上馬的問題。
一個月后,在由工信部牽頭起草的《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即國務院38號文)中,多晶硅被認為是產能明顯過剩。
國務院38號文隨即遭到了國內光伏企業及行業組織的極力反對。科技部在11月份對多晶硅產能過剩說提出了質疑,并認為《2009年中國工業經濟運行夏季報告》中的數據可信度不大。
科技部組織了調研組對國內的光伏產能進行摸底。調研結果是國內當時50多家多晶硅企業中,實際能夠生產多晶硅的僅十余家,實際投入運營的產能更只有1.5萬噸,得出的結論是“多晶硅產能并不過剩”。
成立始末
事實上,工信部對于成立光伏產業聯盟的積極性超過國內的光伏企業。早在2008年年底,工信部就開始游說國內的光伏企業成立產業聯盟,以加強光伏企業間的聯絡。
但彼時多晶硅價格暴跌,國內的光伏企業正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無暇顧及成立產業聯盟。
國內光伏企業的形勢在今年上半年開始好轉。2009年4月28日,國內13家企業在洛陽發表《洛陽宣言》,稱到2012年要實現上網電價每千瓦時1元。
王勃華也參與了此次會議。會議期間,國內部分光伏企業提出成立光伏產業聯盟,并正式成立了光伏產業聯盟籌備組。這個設想在隨后的一個月內征求了業內19家企業的意見。
之后的幾個月,王勃華等籌備組成員開始起草有關成立光伏產業聯盟的相關文件。2009年9月,籌備組借助在洛陽召開的多晶硅產業發展座談會之機,向與會的光伏企業發放了聯盟成立的相關文件。
不過,在9月份初,在科技部的牽頭下,包括賽維、洛陽中硅、江蘇中能在內的13家光伏企業及高校剛成立了多晶硅產業技術創新聯盟。這些企業有6-7家也被邀請加入由工信部牽頭發起的中國光伏產業聯盟。
9月底,籌備組陸續收到了一些企業的反饋意見。但由于已經參與了多晶硅產業技術創新聯盟,部分企業認為沒有必要再參與另一個部委發起的產業聯盟。
此時,工信部召集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開始起草聯盟的章程及相關工作設置方案。同時,10-11月,發改委和工信部對全國光伏企業進行調研,并分成三個小組對主要光伏企業進行游說。
這三個小組分別向全國9個光伏重點區域內的40多家光伏企業征詢了成立光伏產業聯盟的意見。多數光伏企業更加關心的是,聯盟能否在政策層面及標準制定方面起到作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