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助推軍事變革的新引擎
戰場感知精確化——可以監測到一粒沙子的隕落。戰后局部戰爭的實踐充分說明,戰場安全性是相對的,整體防御體系難免存在一定漏洞,要想彌補之,就必須對包括現有指揮控制系統在內的相關系統進行升級改造,使戰場感知能力不斷適應未來作戰的需要。物聯網似乎可以擔當此重任。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07404.htm據稱,美軍目前已建立了具有強大作戰空間態勢感知優勢的多傳感器信息網,這可以說是物聯網在軍事運用中的雛形。美國國防高級研究項目管理局已研制出一些低成本的自動地面傳感器,這些傳感器可以迅速散布在戰場上并與設在衛星、飛機、艦艇上的所有傳感器有機融合,通過情報、監視和偵察信息的分布式獲取,形成全方位、全頻譜、全時域的多維偵察監視預警體系。據報道,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多數打擊兵器是靠戰場感知行動臨時傳遞的目標信息而實施對敵攻擊的,甚至有人將信息化條件下作戰稱為“傳感器戰爭”。而物聯網堪稱信息化戰場的寵兒,將為戰場上帶來新的電子眼和電子耳。與當前美軍傳感器網相比,物聯網最大的優勢在于其可以在更高層次上實現戰場感知的精確化、系統化和智能化。可以把過去在戰場上需要幾小時乃至更長時間才能完成處理、傳送和利用的目標信息,壓縮到幾分鐘、幾秒鐘,甚至同步。它能夠實現戰場實時監控、目標定位、戰場評估、核攻擊和生物化學攻擊的監測和搜索等功能。通過大規模節點部署有效避免偵察盲區,為火控和制導系統提供精確的目標定位信息。同時,其感知能力不會因某一節點的損壞而導致整個監測系統的崩潰,各匯聚節點將數據送至指揮部,最后融合來自各戰場的數據形成完備的戰場態勢圖。IPv6作為物聯網的關鍵技術之一,因其海量的地址空間、高度的靈活性和安全性、可動態進行地址分配以及完全的分布式結構等特性,是以前所有技術難以相比的,具有重大的軍事價值。通過IPv6技術,完全可以實現為物聯網每個傳感器節點分配一個單獨的IP地址,世界上的一草一木,武器庫里的一槍一彈,都會被分配一個IPv6地址。通過飛機向戰場灑落肉眼觀察不到的傳感器塵埃,利用物聯網實時采集、分析和研究監測數據,哪怕是一粒沙子的隕落也不會逃脫,真正實現感知世界每個角落。
武器裝備智能化——全自主式作戰機器人將登上戰場。自20世紀60年代在印支戰場嶄露頭角以來,作為一支新軍,軍用機器人受到了軍事強國的高度重視,紛紛投入巨資予以研究與開發,僅美國目前已開發出和列入研制計劃的各類智能軍用機器人就達100多種。軍用機器人巨大的軍事潛能和超強的作戰功效,使其成為未來戰爭舞臺上一支不可忽視的軍事力量。
目前,雖然越來越多的普通技能的機器人走入了軍營,但這些機器人應用范圍有限,機動能力、智能化程度不高,且仍需人員遙控。真正意義上的軍用機器人,機動速度更快、部署更加靈敏,高智能化水平使其具備獨立遂行作戰任務的能力。因此,要制造出能在戰場上使用的完全“智能”的機器人還有很多技術問題亟待突破。而物聯網是一種能將包括人在內的所有物品相互連接,并允許他們相互通信的網絡的概念,不僅是物與人、物與物之間相連,還包括機器和機器之間的通信。物聯網被譽為“武器裝備的生命線”,隨著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物聯網與人工智能技術、納米技術的結合應用,未來戰場的作戰形式將發生巨大變化。新一代網絡協議,能夠讓每個物體都可以在互聯網上有自己的“名字”,嵌入式智能芯片技術可以讓目標物體擁有自己的“大腦”來運算和分析,納米技術和小型化技術還可以使目標對象越來越小。在不遠的將來,你不僅可以與身邊一切物體“交流”,而且物體與物體之間也可以“開口講話”。在這些技術支持下,具有一定信息獲取和信息處理能力的全自主智能作戰機器人將從科幻電影中步入現實,各種以物聯網為基礎的自動作戰武器將成為戰場主角。在巷戰中,這些機器人可代替作戰人員鉆洞穴、爬高墻、潛入作戰區,快速捕捉戰場上的目標,測定火力點的位置,探測隱藏在建筑物、坑道、街區的敵人,迅速測算射擊參數,保證實施精確打擊。機器人小分隊還可以在非常危險的環境中進行協同作戰,它們具有智能決策、自我學習和機動偵察的能力,比人類士兵以更快的速度觀察、思考、反應和行動,操作人員只須下達命令,不需要任何同步控制,機器人就可以完成任務并自行返回出發地。
后勤保障靈敏化——真正實現動態自適應性后勤。信息化條件下作戰對后勤保障的依賴性大大增強,同時,即使是作為世界頭號軍事強國的美國也認識到其后勤體系仍然存在諸多弊端。伊拉克戰爭初期,美軍由于后勤計算和判斷上的失誤導致戰前準備不足,特別是沒有預先把伊拉克戰場惡劣的保障環境考慮在內,遲滯了美英聯軍的作戰行動。戰區內堆積的物資雖然比海灣戰爭時少,但只不過是由“大山”變成了“小山”。與此同時,運往伊拉克戰場的物資在“最后1戰術英里”失去了可見性,前線保障物資頻頻告急,甚至出現了饑餓的士兵向伊平民“討飯”的一幕。美軍前線的香煙、肥皂、水果等補給捉襟見肘,在美軍士兵內部甚至出現了戰場“黑市交易”。對于戰爭中暴露出的問題,美國審計局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可視性水平遠沒有達到部隊現實需要的水平,更不用說保障未來作戰了。”因此,要實現從“散兵坑到工廠”的全程可視,還必須進一步深化信息技術研發,以新技術新產品推動后勤領域的全面變革。
物聯網似乎是專為軍隊后勤“量身打造”的一項完美技術,可以彌補后勤領域的諸多不足。首先,它可以有效避免后勤工作的盲目性。隨著射頻識別技術、二維條碼技術和智能傳感技術的突破,物聯網無疑能夠為自動獲取在儲、在運、在用物資信息提供方便靈活的解決方案。在各種軍事行動全過程中,實現準確的地點、準確的時間向作戰部隊提供數量適當的裝備與補給,避免多余的物資涌向作戰地域,造成不必要的混亂、麻煩和浪費。同時,能夠準確感知、實時掌握特殊物資運輸和搬運方面的限制,對操作人員技能、工具和設施的要求,貨品更換和補充時間等。并根據戰場環境變化,預見性地做出決策,自主地協調、控制、組織和實施后勤行動,實現自適應性的后勤保障能力。其次,它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補給線的安全性。基于物聯網的后勤體系,具有網絡化、非線性的結構特征,具備很強的抗干擾和抗攻擊能力,不僅可以確切掌握物資從工廠運送到前方散兵坑的全過程,而且還可以提供危險警報、給途中的車輛布置任務以及優化運輸路線等。特別是可以把后勤保障行動與整個數字化戰場環境融為一體,實現后勤保障與作戰行動一體化,使后勤指揮官隨時、甚至提前做出決策,極大地增強后勤行動的靈活性和危機控制能力,全面保障后勤運輸安全。三是有效避免重要物資的遺失。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戰場物資的管理,極力避免武器裝備、重要零部件等物資的遺失。但伊拉克戰爭期間,美軍一中轉中心在戰爭期間竟丟失了1500個防彈衣插件;由于不知道物資具體位置,17個速食集裝箱被遺忘在補給基地達1星期之久。而射頻識別標簽作為物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儲存96位碼,可識別2.68億個以上的獨立制造廠商,及每個廠商的100萬種以上的產品。也就是說,射頻識別芯片中大約可以儲存3.5×1051種組合信息。美國防部通過這種靈巧標簽得到的大量組合信息可在全軍范圍內追蹤每件裝備。隨著射頻識別標簽技術的成熟、成本的降低,物聯網完全可應用于單件武器上,這將更加嚴格地控制武器庫,而且有助于尋找在戰場上丟失的威脅性極大的武器。
物聯網相關文章:物聯網是什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