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與字節的那些事兒:存儲器的今天和明天
全息未來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07116.htm光學媒介存儲走不了多遠了,也許藍光就是最后一代光存儲介質。未來的光學存儲將借助于全息圖像保存數據。
全息存儲是受全息照相的啟發而研制的,當你明白全息照相的技術原理,對于全息存儲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們在拍攝全息照片時,對應的拍攝設備并不是普通照相機,而是一臺激光器。該激光器產生的激光束被分光鏡一分為二,其中一束被命名為“物光束”,直接照射到被拍攝的物體,另一束則被稱為“參考光束”,直接照射到感光膠片上。當物光束照射到所攝物體之后,形成的反射光束同樣會照射到膠片上,此時物體的完整信息就能被膠片記錄下來,全息照相的攝制過程就這樣完成了。乍看過去,全息照片上只有一些亂七八糟的條紋,但當我們使用一束激光去照射這張照片時,真實的原始立體圖像就會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
使用全息存儲技術后,一塊方糖大小的立方體就能存儲高達1TB的數據,這么高的容量并不是空穴來風。由于一個晶體有無數個面,我們只要改變激光束的入射角度,就可以在一塊晶體中存儲數量驚人的數據。打個形象的比喻,我們可以把全息存儲器看成像書本一樣,這也是其用小體積實現大容量的原理所在,理論上全息存儲可以輕松突破1TB的存儲密度。在GE實驗室中,目前一個晶體可以存儲75層不同的數據,而研究人員正在不停的刷新這一數字。
但是GE的研究人員稱,全息存儲技術離實用化大概還有30年的時間。理論的完善、整套設備的小型化、與目前的存儲設備兼容等一系列問題尚未解決。預計未來的全息存儲介質仍舊類似于目前的DVD,而且激光設備也和藍光光驅相似,甚至可能會使用相同的波長。從硬件層面上來說,這只是使用了特定的光學元件,而從軟件層面上來說,等于是未來的全息光驅可以兼容目前的藍光光驅。
明天的明天:誰知道呢?
當機械硬盤和固態硬盤都入土成為肥料的時候,我們會用什么存儲數據?恐怕只有在科幻里才能找到答案:
微生物——研究人員已經成功的把附有公式E=mc^2的短語的編碼添加進了枯草芽孢桿菌的DNA中,未來人工編碼的DNA信息可以由細菌生生不息的傳遞下去,當然也許會有一些小小的突變…
碳球——利用富勒烯,一種嵌入金屬的碳化合物,分子結構是一個籠子,來作為存儲設備。研究人員發現,金屬富勒烯有受探針影響形成不同分子排列結構的能力,通過排列分布有可能實現存儲能力。
分子存儲——即使是大型的分子,也只有幾納米大小,一個集成電路使用分子制造的話可能會擁有兆級數量的電子設備,存儲能力會是目前的100萬倍,大小則僅僅是指甲那么大。
量子力學——量子計算機中,每個字節的信息編碼成一個量子系統,即一個電子自旋屬性。在經典計算機里,一個二進制位(bit)只能存儲一個數據,n個二進制位只能存儲n個一位二進制數或者1個n位二進制數,而在量子計算機里,一個量子位可以存儲兩個數據,n個量子位可以同時存儲2n個數據,從而大大提高了存儲能力。
看到這里,我想你也一定為未來無限的存儲可能性怦然心動,但是還是請回過神來,繼續用1M的水管和500GB的硬盤拖電影、動漫吧,畢竟這也是值得作為文物保存和紀念的東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