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并不等于RFID
如果說剛剛過去的2009年大眾熱詞排行榜中會出現專業詞匯的話,那么,非一夜躥紅的“物聯網”莫屬。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05823.htm當物聯網正在被越來越多的領域中越來越多的人掛在嘴邊時,物聯網就是RFID、物聯網等同于傳感器網絡、互聯網是物聯網的子集等說法和論斷也就流傳起來。在股市物聯網板塊不斷升溫和雨后春筍般出現的物聯網企業面前,IBM工程師“5年內不可能出現物聯網公司”的斷言倒顯得很另類。凡此總總說法,促成了《中國計算機報》“物聯網還有多遠”系列報道的誕生。
為什么會是RFID
物聯網首先涉及的就是自動識別技術。很多人之所以逢物聯網必談RFID,還是應該從商用自動識別技術的發展中尋找答案。1952年,首個條形碼專利在美國被批準;1960年,OCR(光學字符識別器)技術誕生;6年后的1966年,條形碼開始商用化;1973年,美國統一編碼協會制定了條碼工業標準UPC(通用產品代碼);1977年,歐洲物品編碼協會(EAN)成立,其后開發的兼容UPC代碼的EAN碼標準就是今天全球通行的條形碼。
盡管RFID的原理可以追溯到二戰期間的敵我識別系統,但RFID的雛形卻是在1977年誕生于美國的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20世紀90年代,低功耗的CMOS制造工藝被引入RFID,為RFID規模化商用奠定了技術基礎。1999年,歐美兩大標準化組織EAN和UCC聯合推進RFID標準化。同年,麻省理工學院Auto-ID中心成立,如今全球影響最大的EPC編碼便源自該中心。
盡管自動識別技術的種類很多,但應用在商業自動識別中的主要還是條形碼技術以及RFID,其他識別技術并沒有進入商業,比如前文說的敵我識別系統在民用航空管理上依舊使用,但成本和體積使其無法進入商用領域。
一維條形碼以其通用、便捷和低成本對全球的物流和貿易起到了巨大的推進作用,但一維條形碼只有13位數字的記錄長度,其中每家制造商僅分得5位產品代碼。制造商生產的商品品種很難超過9999種,但數量卻遠遠超出。因此,一維條碼只能為每類商品而非每種商品編碼。盡管二維條碼記錄長度大大增加,但它與一維條碼存在同樣的嚴重缺陷,即光學識別要求掃描器與條碼之間無障礙,數據讀取速度慢,而且不能重新寫入。因此,RFID就成為物聯網中規模化識別技術的不二選擇。
RFID與物聯網的差異
盡管RFID是物聯網中的核心技術之一,但社會上把RFID應用等同于物聯網應用的觀點還是不妥的。
盡管物聯網尚未到來,但RFID在零售、鐵路、軍事等領域已經得到應用。以附圖所示的零售業為例,當一個商品從生產線下線時,已經被貼上RFID標簽,并記錄下各種商品信息。有了RFID,商品可以直接運入超市,而不用人工清點;擺在貨架上的RFID讀出器可以對商品進行實時監控,并及時提醒工作人員補貨;顧客選好所需的各種商品后,可以推著購物車進入RFID讀寫器區域直接付款。此時,無論是從物流企業還是最終用戶的角度上看,這個RFID應用與未來的物聯網應用沒有多大的差別,但是從信息的存儲方式和系統的開發性上看,則大相徑庭。
物聯網相關文章:物聯網是什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