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廣電NEC期待重生
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在2003年的項目批注中寫道:“在收取一次性技術轉讓費后,每年再收取凈銷售額3%的技術許可費明顯偏高,從財務分析來看,這也對合資公司的經營管理與盈利能力產生了較大影響。”為此,發改委建議“合資各方繼續開展談判,進一步降低一次性技術轉讓費和技術許可費”。然而,NEC并沒有讓步。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02011.htm在核心工藝和設計方面,日方對中方采取封鎖態度。中方曾派出100人到日本學習生產工藝長達五個月,人均花費人民幣20萬元。一位參與過這次學習的上廣電NEC人士向《財經》記者透露:“我們去學習的只是一些皮毛,日本人是保證技術不流入中國。”另外,根據技術轉讓和許可合同,NEC轉讓的只含有四款產品15/17/19/26英寸的面板。據上述人士透露,其中26英寸屏花了1億元研發費也沒能量產。合同之外的新品研發,則是先花大錢委托日方設計,再買材料進行新品試驗,費錢費時。至于上游關鍵零部件、設備及材料的獲得,也不得不依賴NEC在日本建立的采購網,利潤最高的采購端被日本方面控制。
內部管理的亂局也是窒息上廣電NEC發展的重大因素。高層更替頻繁,近五年中共輪換三任領導,影響到企業發展規劃的連貫性,造成不必要的內耗。比如2006年,臺灣人施岳志擔任上廣電NEC總經理,他帶來了二三十人的臺灣團隊,并且大量更換供應商。由臺灣供應商提供的原材料質量下降,貨源也變得不穩定,比如彩膜這種只有日方才能供應的原材料,竟然有時買不到。損失接踵而來。
另據悉,管理層真正深入到經營運作的精力甚少,領導之間派系之爭激烈。部分管理層的腐敗和無能,導致了諸如陣列(Array)部門靶材被偷、模塊部門面板不翼而飛等事件。由于管理的混亂,從北大、清華等名校公開招聘的應屆畢業生得不到很好的培養和任用,甚至一些工藝和技術人員被排擠到較次要的部門,一些技術骨干覺得沒有前途,跳槽到諸如廣電光電子、上海天馬等公司。
目前,如何穩定原有團隊力量,是上海天馬進駐上廣電NEC后的重要任務,因為并不具備五代線生產經驗的上海天馬,尚須依靠原有團隊力量。值得慶幸的是,據負責交接工作的人士說,他們成功留住了原公司80%以上的人員。“我們現在就是希望,新主人對企業有明確的定位和規劃,真的做好管理,把企業做盈利,把研發培養起來。”上廣電NEC的一位高層對《財經》記者表示。
未來重重考驗
2008年年底,上海市政府就重組上海廣電集團為議題召開內部會議,確定了出售上廣電NEC五代線的思路。數月后,上廣電正式傳出累計虧損 100億元的消息,其中上廣電NEC賬面虧損40多億元,兩家上市公司——廣電電子(600602.SH)和廣電信息(600637.SH)受其影響虧損 40多億元。
2009年3月,上海市政府決定由儀電控股托管上廣電,由儀電控股董事長蔣耀領導的托管小組展開了對上廣電的重組。
一位接近出售事宜的人士解釋道:“選擇這個時候出售資產,主要是看到連續三年的賬面虧損,包括40萬元的銀行債務和對供應商的12億元欠款,上海政府這邊基于現實考量之后作出這個決策。”
2009年以來,企業自身積重難返,供應商的欠款無法還清,供應商已經停止供貨;資金鏈已斷,銀行也停止貸款。10月以后,上廣電NEC五代線全線停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