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解決目前行業面臨高能耗等問題是關鍵
然而,產業鏈終端的光伏發電市場剛剛啟動,作為原料的多晶硅產業卻已被列入產能過剩行業名單。2008年,我國多晶硅產能2萬噸,產量4000噸左右,在建產能達8萬噸。
面對盲目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產能擴張過快的問題,多晶硅行業調結構的方向在哪?
限制高能耗、高污染的小企業、小項目,“洗牌”有利于行業健康發展
盡管太陽能光伏是新能源,但其原料多晶硅的生產過程卻是高能耗、高污染。據了解,生產多晶硅會產生四氯化硅等劇毒污染物,同時,從生產工業硅到太陽能電池全過程綜合電耗約220萬千瓦時/兆瓦。而我國太陽能電池98%用于出口,相當于大量輸出緊缺的能源。
中國工程院院士聞立時在日前舉行的“中國新能源投資與發展國際峰會”上介紹,近年來,一些規模較大的新建多晶硅項目,通過設備和技術的投入,有效減少了污染和排放,但許多盲目投資建設的小項目技術水平低,能耗和污染高。多晶硅行業“過剩”的主要是這些低水平的產能,調結構的重點也應該針對規模小、排放不達標的小企業、小項目。
國家發改委等十部委發布的《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中,對新建多晶硅項目的規模、占地,以及生產過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和能耗都作出了嚴格的限制。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政策門檻的提高,必然引發行業的“洗牌”,一批達不到標準的小項目將會被淘汰。
“這對行業健康發展是好事,對我們也是好事。”天威四川硅業李忠總經理說。
記者在位于成都市新津縣的天威四川硅業看到,投入巨資建設的完備的資源循環利用設備格外顯眼。據李忠介紹,在天威硅業,四氯化硅回收利用率達到 99%,剩下的1%也通過堿液綜合,作為配套渣廠的生產原料,幾乎全部消化。同時還建設了國內多晶硅企業首套熱能綜合利用設備,將廢熱轉化為生產用的蒸汽,可節約20%的天然氣,綜合電耗進一步降低至180千瓦時/千克左右。節能減排的各項指標全部達到《若干意見》的要求。
李忠認為,近幾年在多晶硅投資熱潮帶動下,各地建設的幾百噸甚至幾十噸產能的小項目,大多沒有實力投資建設高水平的環保和循環利用設備,因而成本也低,導致無序競爭。隨著限制政策落實,天威硅業這樣規模大、節能減排措施好的企業將擁有更大的市場空間,有利于行業可持續發展和資源環境保護。
質低價高導致抗風險能力差,加大研發投入是唯一選擇
生產技術的相對落后,也是我國多晶硅行業面臨的一個大難題。聞立時院士告訴記者,現在我國企業普遍采用“改良西門子法”等生產技術,相比歐美國家的先進技術,還有較大差距。
技術劣勢帶來過高的生產成本。我國企業的生產成本普遍在70—100美元/公斤,而技術領先的歐美企業,生產成本僅為25—30美元/公斤。國際市場多晶硅價格從最高的450美元/公斤左右,“跳水”至如今的60美元/公斤左右,當歐美企業仍有高額利潤可賺時,我國多晶硅企業已經難以承受價格波動風險,全行業遭到巨大打擊,一批項目剛剛投產,就面臨生存困境。
紅外熱像儀相關文章:紅外熱像儀原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