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產能過剩”問題之迷霧破除
下表是近年來我國國內多晶硅產量和需求的對比分析。從表中我們可以發現,從2005年開始到2009年為止,國內的多晶硅生產一直不能滿足消費需求,還需要從國外進口,產量暫時沒有達到過剩的狀態。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00354.htm表1 2005-2009中國的多晶硅產量及需求,噸
注:相關數據參考了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及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報告
既然國內多晶硅的生產現狀沒有達到過剩的狀態,還需要從國外進口來滿足國內晶硅電池生產的需要。那么當前“多晶硅產能過剩”的提法是不是值得商榷呢?
二、多晶硅產能過剩說法值得商榷
根據上面的分析,我們知道,當前多晶硅的生產并不存在過剩的問題。但是,為何業界會有“產能過剩”的提法呢?追蹤至源頭,我們發現,與當下熱傳的一組統計數據有關,“約40多家公司正在建設、擴建和籌建以西門子改良法為技術路線的多晶硅生產線,總建設規模超過8萬噸,總投資超過1000億,這些產能若全部兌現,將超過全球需求量的2倍以上”。然而,仔細就這組數據進行分析,我們發現其有多處值得推敲的地方。
1、沒有客觀分析當今多晶硅產能的構成
當前盛傳的多晶硅產能有相當部分是虛擬的,為什么說是虛擬的呢?有幾種情況,一是某些企業此前宣布了建設口號,但是卻沒有付諸實踐,如常州天合曾在2007年12月曾宣布總投資10億美元在江蘇省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建1萬噸高純度多晶硅項目,但是,在此后一段時間里,就沒有了下文。另外一種就是某些企業此前提出了建設目標,也付諸實踐,但是卻大打折扣,如有關媒體報道稱,目前,通威股份有10000噸/年的多晶硅產能,實際上通威股份到目前為止只建設了一期1000噸/年的生產線。所有這些口頭宣布的產能,都被歸入前面統計的過剩產能之列,沒有很好的反映現實情況,混淆了業界和政府的視聽。(根據工信部最新摸底調查結果,盡管當前多晶硅產能在建規劃量有十幾萬噸,但產能實現率只在54.9%左右,而產能利用率則更低,只有25.8%。截止2009年9月,已投產的多晶硅生產企業僅有十幾家,僅占規劃總量的24.6%。)。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