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7 月 11-12 日,備受矚目的 2024 中國科技青年論壇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以下簡稱 TR35)中國區發布儀式在上海閔行大零號灣科創大廈隆重舉行。本次論壇以“Infinitas 未來無限”為主題,旨在展現青年科技人才的智慧與潛力,探索科技創新的無限可能。大會現場重磅發布了 2023 年 TR35 中國區入選者名單并舉行了盛大的頒獎典禮。同時,近 80 位海內外學術大咖、科技商業領袖和資本代表齊聚一堂,就生命科學、新材料和新能源、人工智能及交叉學科等話題分享前沿科技領域的走向和未來洞見。

開幕式致辭
在大會開幕致辭環節,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丁奎嶺向活動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并感謝各界對交大的支持。他強調了人才在科技創新中的核心作用,“AI 在可見的未來是無法真正替代人的,特別是頂尖的人才。AI 可以改變世界,但是人才可以變革 AI,優秀的青年人才必定會成為影響改變世界的重要力量。”丁奎嶺說。
圖|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丁奎嶺譚蔚泓,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杭州醫學研究所所長,在致辭中肯定了 TR35 對青年科研人員的巨大鼓舞和職業推動作用。“人不是由于成功而快樂,而是由于快樂而成功。”他認為,做科研必須以快樂的心態,只有具備快樂的心態,科研工作才能更有創造力。
圖|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杭州醫學研究所所長譚蔚泓來自《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執行主編 Niall Firth,在隨后的致辭里表達了對中國科技創新的欽佩,尤其是上海作為國家創新中心的重要性。在回顧這本雜志超過百年的歷史中,他強調了"TR35"榜單的全球影響力,同時對新晉獲獎者表示祝賀,期待見證新一批中國創新者如何定義未來。
圖|《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執行主編 Niall Firth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聯合出版人陳禺杉隨后登臺,對所有嘉賓和觀眾表達感謝。他概述了 TR35 榜單對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性,也強調了中國青年在科技創新中的卓越表現。上海正在吸引頂尖科學家、商業領袖和青年學者,他在發言中期待上海作為科技創新策源地的未來發展。
圖|《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聯合出版人陳禺杉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中國區發布儀式
備受關注的環節到來,《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副出版人、水木絡繹聯合創始人張嵐女士上臺,主持了 TR35 中國區的發布儀式。自 2017 年起,TR35 中國已成功舉辦了 7 屆評選,過去六年共發掘了 210 位杰出的中國青年科技人才,他們遍布全球各地,在不同領域進行著創新實踐,但共同的是他們都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堅持著、努力著、攀登著各自的高峰。
圖|《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副出版人、水木絡繹聯合創始人張嵐在她的邀請下,3 位往屆 TR35 入選者登臺致辭,東方空間聯合創始人、聯席 CEO 姚頌、恩和生物聯合創始人兼 CEO 崔好以及天津大學英才教授劉秀云先后上臺,延續TR35發布儀式的傳統“每人3分鐘演講”的方式,分享了自入選TR35之后這幾年的成長與變化,以及接下來的工作目標和期待,給新一屆的入選者們帶來些啟發。作為 TR35 2017 年入選者,姚頌在致辭中對今年的獲獎者表示祝賀,并期望更多青年科學家不僅在學術上引領全球,另一方面也能創造出更好的科創環境,通過產業改變世界。
圖|東方空間聯合創始人、聯席 CEO 姚頌崔好也同樣表達了期望,希望他們勇敢地跳出自己的舒適區,將實驗室的技術引入產業界。“未來可能需要五年十年的時間,當我們的生活真正被技術改變的時候,我們會為自己的努力而感到自豪。”
圖|恩和生物聯合創始人兼 CEO 崔好劉秀云在發言中強調了交流與合作,科學家們可以利用醫工結合、多模態監測和無創診斷技術,為人類腦疾病治療帶來新的啟發。這種創新與合作的精神,正是 TR35 榜單所認同和鼓勵的。
圖|天津大學英才教授劉秀云隨后,張嵐也分享了過去幾年TR35中國和TR35全球評選帶來的“我們如何做的更好”的思考,并重磅揭曉2023 年“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中國區的入選者名單。他們的創新成果不僅展現了個人的才華,更預示著中國乃至全球科技未來的發展方向。頒獎儀式特別設置,讓每位入選者依次接受頒獎,以彰顯他們各自的成就。頒獎嘉賓陣容強大,除了評委外,還邀請了往屆 TR35 入選者及上海本地的重點高校、科研院所負責人、科技投資機構負責人等,共同為入選者頒發榮譽,TR35 的開放包容和傳承精神也在此體現。當新一屆入選者走上舞臺,從頒獎嘉賓手中接過了象征榮譽的獎杯,在場所有觀眾和這座城市一起,共同見證了這一刻屬于 35 位年輕人的輝煌與璀璨。這些青年才俊的名字開始散發出屬于未來的星光。
圖|2023 年 TR35 中國區入選者
巔峰對話——新質新范式
頒獎儀式結束后的巔峰對話環節,邀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師范大學校長錢旭紅,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副校長童小華,上海尚思自然科學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教授魯白作為嘉賓,在北京清華工業開發研究院院長、上海合成生物學創新中心戰略發展委員會主席金勤獻的主持下,圍繞原創性和顛覆性科技創新如何推動社會生產力升級展開探討。各位嘉賓分享了他們在青年人才培養、科技成果轉化、推動原創顛覆性創新以及交叉學科融合等方面的觀察與思考。在提到基礎科學的重要性時,同濟大學副校長童小華認為,除了推動科學知識的發展,基礎研究的一個重要貢獻是創新人才培養。許多青年科學家正是通過基礎研究的培養,才實現了關鍵技術的創新。基礎研究不僅構建了科學基礎體系,而且為我們的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圖|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副校長童小華“科學是所有技術發展的源頭,脫離科學談技術是不現實的。”魯白教授說,他所領導的尚思研究院的使命在于推動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因為沒有科學的基礎,技術發展就無從談起。他認為,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已經步入了一個新時代,中國的研究者應當致力于向全人類貢獻原始創新和基礎研究成果。
圖|上海尚思自然科學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教授魯白金勤獻院長則補充道,轉化流程從面上看各個環節是打通了,發明人的激勵也比較多,但是本質上什么是核心技術、什么能夠轉化為生產力,這個過程的專業隊伍是遠遠不夠的,這是大學各個機構都需要解決的問題。
圖|北京清華工業開發研究院院長、上海合成生物學創新中心戰略發展委員會主席金勤獻在展望未來 5-10 年技術領域的前景時,錢旭紅院士表示,在 AI 時代,最可能出現的是與 Al 相匹配的新硬件工業。如同電子工業的發展歷程,從傳統工廠到掌上工廠的轉變,最終產生 AI。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今天的一切產業硬件本就不是為 AI 準備的,必將被徹底顛覆。
圖|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師范大學校長錢旭紅科技的力量將我們匯聚于此,峰會的第二天,數十位專家、研究者圍繞各自的研究領域繼續展開討論,展現了科技前沿的廣度和深度。
生命無限——生命科學的前沿探索無限生命只是一個遙遠的目標,但探索精神仍激勵著我們的科學家們不斷前行,持續解鎖生命的奧秘。這個話題匯集了最杰出的從業者和科學家,他們的研究不僅擴展了我們對生命的認知,更為提升生命質量開辟了新路徑。在題為《人類表型組時代,核醫學分子影像的新機遇》的演講中,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復旦大學人類表型組研究院執行院長、世界分子影像協會主席田梅探討了當前生命醫學領域中,人類表型組學的重要性。同時,核醫學分子影像反映的是體內生物化學變化過程,其作用超越了僅顯示解剖學結構的傳統影像,在未來有望與病理學并肩成為臨床診斷的黃金標準。在這方面,她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Transpathology(基于分子影像的活體病理學),利用分子影像技術揭示人體內部未知生化變化的方法。這一創新理念得到了 PET 技術發明者等國際權威專家的高度評價,并被認為是精準醫學可視化領域的重要概念和理論突破。“核醫學分子影像的可視化可以幫助我們 Making the invisible visible,making the impossible possible。”田梅說。
圖|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復旦大學人類表型組研究院執行院長田梅隨后登臺的是華東理工大學特聘教授,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楊弋,他在發言中探討了代謝科學及代謝分析方法的廣泛影響力,從人類日常生活到重大疾病的發生,再到國家戰略和生物產業的發展。他舉例稱,生物制造中的一個關鍵要素是高產細胞株,傳統篩選方法可能需要數年時間。現在,利用遺傳編碼熒光傳感器這一顛覆性技術,通過流式細胞分選,可在 1 個小時內進行 1000 萬次檢測,效率是傳統代謝分析方法的 3 到 5 個數量級以上,有望將篩選時間從數年大幅縮短至幾周。這顯示了生物技術變革的巨大潛力。
圖|華東理工大學教授,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楊弋西湖大學特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王雅婕在后續的演講中介紹了團隊在生物催化領域的研究進展,強調這是結合了合成生物學、蛋白質工程、化學催化和人工智能的前沿領域,最終希望通過多學科交叉研究,打造高通量酶挖掘改造平臺,拓寬酶簇反應類型,解決生物制造產業中限速酶反應性差等問題,實現二氧化碳與氮氣到高附加值化合物的合成。她表示,這樣的工作需要蛋白質工程、有機合成以及計算機方向研究人員通過跨學科合作的方式才能最終實現。
圖|西湖大學特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王雅婕中國科學院杭州醫學研究所研究員韓達在演講中分享了 AI for Biology 的話題,其課題組正在利用大模型進行核酸試體設計,最終幫助藥物開發。為此,團隊正在開發一個可以學習生物基因組進化規律的基座模型、一個主要學習蛋白結構的模型,兩者結合實現從頭設計核酸試體。韓達相信,在生物大分子的設計和生存上,AI 的能力不可小視。
圖|中國科學院杭州醫學研究所研究員韓達在生命科學領域,從實現科研突破到惠及每個普通人,是一個充滿挑戰而又至關重要的旅程。在這一話題下,大會還邀請了北京清華工業開發研究院副院長、上海合成生物學創新中心理事長兼執行主任付小龍擔任圓桌環節主持人并從科研角度、商業角度、未來發展等多方維度與來自上交大、浙大等機構的圓桌嘉賓們共同探討最前沿的洞見。
圖|付小龍、倪大龍、潘利強、馬健、林子奧
“生命一直是人類永恒話題,這兩年生命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結合,確實為這個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和突破。”付小龍在討論中表示。在提到醫工交叉話題時候,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倪大龍表示,生命科學會涉及到非常多細分領域,也會有很多跨領域合作的需求。作為研究者,通過與臨床醫生的交流合作,可以讓研究更有針對性。展望未來,潘利強,浙江大學藥學院百人計劃研究員、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前沿生物技術”專項首席科學家,認為精準醫療有望取得顯著進展。例如可以用抗體靶向腫瘤特異性新生抗原,通過人工智能驅動的抗體發現和優化,實現對腫瘤的精準靶向和治療。他認為這將在未來 5-10 年內成為可能。林子奧,奧明星程 CEO 、浙江大學良渚實驗室“百人計劃”雙創特聘研究員,發表了類似的觀點,他認為在未來 5 至 10 年里,隨著 AI 的進步、算力的增強以及對數據積累意識和方法的改進,疾病治療領域可能會迎來重大變革。目前難以克服的絕癥可能在未來被轉化為可管理、可遏制的慢性病,同時會有新藥物的研發成功。“AI 在生命科學領域可能會催生出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點。”作為晶泰科技聯合創始人、CEO 馬健在分享中預測,在未來三到五年內,垂直領域的人工智能和特定行業模型將會有顯著發展,這種發展將基于一些前提條件,例如垂直領域的數據收集和生成能力。他認為,AI 的“大腦”和機器人的“雙手”,將幫助人類探索新藥、新物質,最終對科學研究的范式產生深遠的影響。
材能無限——新能源與材料的創新應用
新材料的探索和替代能源的創新應用,不僅能影響無數下游產業,更帶來了一個更加可持續和環保的未來圖景。這條探索之路上,將涌現出哪些令人振奮的新成果?我們又將如何利用這些成果驅動新的世界?數位最有發言權的領域科學家用分享帶我們一窺未來。復旦大學水系電池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晁棟梁在演講中深入討論了水系電池技術現狀、瓶頸及未來,包括其安全性和能量密度的特點,及其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的潛力。他表示,當前市場上水系電池占據電池市場份額 1/3 左右,但能量密度普遍都低于 60Wh/kg。其團隊從新型反應電對角度出發,所研發的系列電池技術能量密度可以突破 100Wh/kg,將有望迭代目前的傳統水系電池技術,并在安全環保、國有資源、低溫快充等方面與鋰電形成優勢互補。
圖|復旦大學水系電池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晁棟梁上海交通大學長聘副教授王洪澤在大會上分享了其團隊在金屬 3D 打印技術方面的進步,這項技術將引導一場制造行業的工業革命。展望未來,他表示,3D 打印技術如何在更多行業實現批量化應用、是否有潛力在未來替代傳統制造技術、以及如何與 AI 實現更深度結合,這都是需要探討和精進的話題。
圖|上海交通大學長聘副教授王洪澤話題聚焦人工智能芯片的算力環節,清華大學材料學院副教授,北京市集成電路高精尖創新中心研究員王琛在分享中表示,算力的提升已經成為焦點問題,1% 的算力增長對應的是 1.8% 的 GDP 提升。在支撐芯片技術迭代創新的工藝、材料、集成、器件、架構和生態六個方面里,工藝和材料短期潛力有限,但架構和集成領域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比如架構上可以在數據流、可重構、存算一體方面進行質的提升,集成方面晶圓級芯片、3D封裝方興未艾,未來技術變革需要產業界和學術界的更多深度合作,共同探索清晰的后摩爾技術路徑。“各種技術之間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可以通過耦合或疊加實現協同效應。”王琛說。
圖|清華大學材料學院副教授,北京市集成電路高精尖創新中心研究員王琛材料和能源在現代社會的基石作用體現在,每一次突破都為我們帶來了無限的可能性,持續塑造著我們的未來世界。如何在材料和能源領域持續獲得突破,推動這個時代的生產力革命?隨后的圓桌討論提供了一種解答。
在算力膨脹、大健康的雙重背景下進行材料科學研究,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副研究員林翰表示,大數據、高算力對材料化學、材料化學與生物醫工的交叉學科帶來了很多機遇。在他的研究領域,包括納米材料的結構設計、其催化化學性能和疾病病灶原位反應的三者互作用和多尺度映射關系,過往需要在實驗室中一一驗證和嘗試,缺乏效率。而在當前數據模型驅動的機遇下,通過建模等方式可以加速化學反應的設計,依據病理表型指導納米藥物設計和納米顆粒合成,這極大地提高了研究效率和后期應用進度。此外,他認為 AI for Science 對醫用材料化學學科的基礎研究也是巨大利好,有助于材料化學推動治療醫學領域的基礎研究發展。復旦大學青年研究員龔鳴從事氫能領域的研究工作,專注于通過電解水制氫技術來開發綠色、可持續的氫能源。他從這個角度進行展望,表示將在下半年進行更大規模的測試,驗證直徑約兩米的電極是否能夠真正實現節能減耗,目標是節能 10%-15%。同時,他們也在研發下一代技術,旨在進一步增加節能減耗的效果。他們希望能夠在明后年將這些技術應用到實際設備上,以期讓國家的制氫技術在全球保持領先地位。
圖|戴慶、林翰、龔鳴
智能無限——人工智能與計算技術的未來人工智能和計算技術作為現代科技的前沿領域,其發展態勢和應用潛力一直是科學與技術探索的熱點。本環節將邀請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等多個國內頂尖高校的青年人才代表們,圍繞 AI 的進化、算法創新、芯片發展等話題展開分享。復旦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MOSS 大模型負責人邱錫鵬,在題為《大語言模型到世界模型》的演講中表示,大模型的發展是 AI 領域的一個重大突破,通過學習和模仿人類的語言知識,為實現通用 AI 帶來了希望。在這方面,邱錫鵬帶領團隊提出了 MOSS 大模型,成功地重現了從預訓練、監督微調到偏好對齊的完整流程,并且開創性地使模型能夠利用工具。“我們的目標是開發一個能夠直接觀察世界并與世界進行直接互動的模型。”他說,未來的工作包括架構、優化數據,與人類進行更好的對齊、工具增強、跨模態融合,還有智能體等方面。
圖|復旦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MOSS 大模型負責人邱錫鵬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諸葛群碧則在分享中指出,光通信作為 AI 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經歷由 AI 需求驅動的快速發展。隨著 AI 大模型基于 scaling law 持續發展,模型訓練所需要的能耗快速增加。如何構建更低能耗的基礎設施來訓練 AI?光通信是其中一個重要環節。他認為,在不久的未來,數據中心將廣泛應用 T 比特級光互聯和光電混合交換,助力超大規模的模型訓練。同時,基于光網絡的多數據中心聯合訓練將成為下一階段的重要發展方向。此外,他表示整個產業還需要重新思考和發明包括芯片、系統、算法在內的一系列技術,通過根技術創新和跨層交叉融合創新實現行業變革。
圖|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諸葛群碧在圍繞著“智能”全面展開的圓桌對話環節里,《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聯合出版人陳禺杉擔任主持人,三位嘉賓分別為曦智科技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沈亦晨、北京交通大學教授魏云超、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諸葛群碧,他們分別來自業界和學界、研究重點有算力也有算法,論壇內容因視角不同而變得更加精彩。
圖|陳禺杉、沈亦晨、魏云超、諸葛群碧曦智科技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沈亦晨表示,從集成電路的角度看算力行業的發展,不只是人工智能領域,非人工智能的計算需求也在快速增長。目前,各類計算任務都在不同程度上融入了人工智能技術。沈亦晨表示,曦智科技開發的許多芯片不僅服務于人工智能,還廣泛應用于其他的計算場景,比如金融定價,組合優化,控制系統等領域。此外,大模型在未來可能不會保持當前的形態,算力的提升有助于開發更聰明的 AI 系統,反過來也可以參與到集成電路的設計工作中,形成有趣的正向循環。北京交通大學教授魏云超從高校研究者的角度出發,多模態大模型和大語言模型受到行業廣泛關注之后,公司和高校的研究形成了有趣的劃分。企業致力于開發更強大的基礎模型,更多高校團隊則專注于探索有趣的研究課題和算法。魏云超團隊做的工作之一是探索像素級理解與大語言模型的結合,將大語言模型的推理能力賦予視覺感知任務。這種結合與具身智能和視覺感知領域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對于 AI 與行業融合相關的話題,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諸葛群碧表示,團隊正在利用 AI 來輔助開展實驗研究,在大量的數據中挖掘出人類尚未發現的規律,嘗試讓 AI 自主設計和優化實驗方案等方式,大幅提升研究效率。他強調,AI for Science,未來在各個領域都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跨越無限——交叉學科的創新融合交叉學科的融合與創新是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本環節將探討交叉學科如何為解決復雜問題提供全新的視角和方法,邀請華東理工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上海生物制造產業技術協同創新中心主任、百福安生物創始人許建和、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尤立星展開分享。許建和教授帶來了題為《設計生化新反應,合成高值新分子》的演講,指出了 AI 技術與生物技術結合的前景,同時強調合成生物學作為一項顛覆性技術的重要性。對于這個領域的未來發展,他表示,合成生物學離不開自然的啟發,且實驗室技術一定要和工程技術結合,才能實現真正的大規模應用。
圖|華東理工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上海生物制造產業技術協同創新中心主任;百福安生物創始人:許建和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尤立星以低溫與超導技術研究為例,探討了交叉學科的話題,他表示,低溫這個要素為電子技術的未來帶來了無限可能,印證了交叉學科的廣泛前景。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不同領域的知識量都非常龐大,需要我們進行廣泛的跨領域學習,最終導向很多顛覆性技術。同時他表示,顛覆性技術并不直接意味著市場的顛覆,因此,我們仍需腳踏實地,同時懷揣遠大理想,致力于實際工作。
圖|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尤立星剖析學科交叉話題,大會還邀請到了復旦大學光電研究院研究員宋恩名、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副教授眭亞楠、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教授季力,共三位嘉賓,以及華東師范大學二級教授姜雪峰作為主持,通過跨學科的對話,激發新的思考和創造力。華東師范大學二級教授姜雪峰表示,就像交叉學科帶來的融合與多樣性,TR35 提供了一個促進國內外、學科間以及產業與學術界交流的平臺。他認為,當人才交流變得立體化、縱橫交錯時,學科交叉已經超越了學術層面,擴展到了產業與學術的融合、跨領域的互動,以及跨越地域和時間軸的多維交叉,為我們帶來了不同維度的靈感和啟發。復旦大學光電研究院研究員宋恩名以自己從事的植入式腦機接口領域的工作為例,強調了這一前沿學科對交叉合作的需求。其團隊的專長在于植入端的電極部分,而隨后的工作涉及芯片、運算、類腦智能算法等多個方面,需要與不同領域的專家進行合作。這種交叉合作對于推動學科進展帶來了豐富的可能性。學科交叉同樣需要解決隔閡的問題。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副教授眭亞楠表示,不同學科間合作時,存在語言體系和激勵制度的差異,例如,同一個詞語在不同學科領域的涵義可能會不同。有的領域如臨床醫學,首先需要確保安全性和有效性;而在很多科學技術領域,人們往往追求高效和單點突破,成百上千次的實驗中只要有一次成功,即能實現突破。所以人工智能目前最成功的應用場景也是那些對單次失效不敏感、對安全性要求不高的領域。這些差異都需要被考慮。
圖|姜雪峰、宋恩名、眭亞楠、季力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教授季力在交叉領域有豐富的經歷,由于在前科研生涯的起點就選擇了高度交叉的課題,對交叉學科的概念有著較早的接觸和深刻的理解。他認為,如果為了交叉而進行交叉,可能會失去深入自己主要興趣領域的機會,“科研更多地需要興趣驅動。”他強調,科研需要回歸初心,從興趣出發,這樣才能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遠、更深、更廣。
盛會落幕,我們不僅共同回顧了生命科學的奧秘、能源材料的革新,還展望了人工智能的無限前景,以及跨學科融合的未來藍圖。這兩天的旅程中,我們攜手年輕的科學家們,探索未知,解鎖未知。
他們的成就與才華,讓在場的我們相信,只要對知識的渴望,對創新的執著,未來就充滿了無限可能與希望。創新不止,夢想不息,歡迎持續關注我們,一同把握新時代的技術脈絡,我們明年見。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