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專欄

        EEPW首頁 > 博客 > 世界是如何被改變的

        世界是如何被改變的

        發布人:金捷幡 時間:2024-06-30 來源:工程師 發布文章

        我近來開車默認打開的播客,是《忽左忽右》和《文明之旅》。前者的幾乎每期都聽,后者則是老樹新花。

        為什么喜歡聽它們不是今天要探討的主題。只是我隱隱中總是覺得缺了點什么,但一直說不上來。一個偶然的想法,讓我的思路開闊起來。

        人文領域的話題確實很迷人:歷史、文化、社會、思想、宗教、文學、藝術等等,也更容易和我們產生共鳴。但“科技”卻一直很難融入這些節目。我們談起歷史,總是對那些傳奇人物津津樂道,覺得他們都是創造甚至轉折歷史的人。各種節目也認為我們可以以史為鑒,從中獲取很多知識和啟迪。

        這些當然都沒錯。可是,如果站在整個地球或外星人視角上,那些歷史風云人物也許都不重要。而科技的發展倒是一條隱線,左右著一切。王朝更替、群臣權謀、攻堅屠城,這些事換了主角也不會變更整個世界的主要演進過程:從農業化到工業化、從工業化到信息化、從信息化到智能化…。不管那些人物那一時多么了不起,幾百年后的王朝還是會土崩瓦解。這有點像《三體》里的冷峻,不管你們是貴族還是農民,科技不行的話都是蟲子。

        一、技術決定論

        我們都知道農耕技術的產生和航海技術的發展導致了后來的人類版圖大變遷。其實即使在特定某個時間,特別的技術仍是核心決定因素之一。

        比如蒙古騎兵的復合弓和用馬技術的有機結合,使其橫掃歐亞大陸;但其水軍技術欠佳,導致入侵越南和日本不成功。面對歐洲的多山地形和城堡類防御工事,蒙古鐵騎到了中歐就難以再推進了。

        另外一個例子是清軍。大家八卦如果李自成不俘虜陳圓圓會怎樣,卻忽視了真正的決勝因素是清軍對火炮和火槍技術的堅決引入。清軍在火器應用水平上對付農民軍、南明官軍以及蒙古北方游牧民族是有代差的,這才是清朝一統長城南北東西的關鍵。

        我們再回到外星人視角。現在的各種高樓大廈公路橋梁飛機汽車,影響地貌的東西無一不是科技的結果。我們曾崇尚的歷史人物,上到秦皇漢武下到朱元璋曾國藩,除了馭人有道和滅人如蟻的記錄,似乎也沒很多從本質上改變世界的東西。

        二、信息時代的基石

        值得玩味的是,類比歷史上的石器、鐵器、火器、蒸汽機等技術,影響我們現代的核心技術又是什么呢?

        我猜這大概是叫MOS的小開關,雖然99.99%的人不知道這玩意兒的中文是什么意思。

        我們每個人每天陪著MOS的時間,遠遠多過陪伴家人和朋友。

        大多數老百姓都知道硅是半導體的代名詞,但在MOS里它只是基體。

        FET是什么?CMOS又是什么?這些詞即使翻譯成普通話,也只會讓普通人更暈菜。

        就是這么個結構看起來蠻簡單的玩意兒,卻是我們搭建整個信息時代恢弘巨廈的磚石。

        三、科學技術史

        我曾想報個研究近現代科技史的博士。科學技術史這個專業(071200)在我國是一級學科,看起來很受重視吧?但細看卻不太對。具有雙一流科技史資質的只有中科大和北科大兩所,看了看其研究方向是注重在研究古代。其它大學的科技史博士點在全國也沒幾個,還大多是這幾年才新批的,并且同樣重點在古代醫學、農學和陶瓷學等等。

        我們的學術界特別注重古代,當然社科類更是如此。

        且不說夏朝在哪兒說不清,就算對于近到幾百年前的《紅樓夢》也是糊里糊涂。雖然研究紅樓夢產生了高額GDP,但曹雪芹是誰,甚至紅樓夢核心思想表達的是什么都無法達成共識。

        話說回來,學界玩歷史玩得那么開心,也確實存在社會上的精神需求。我們在這里瞎評論也只是無能,在自己身上還是得腳踏實地。

        四、加州伯克利

        上個月拜訪長鑫曹堪宇博士時,他提到一個有趣的問題,就是學界如何和產業界有效連通。這引發了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現狀:內地半導體的學界難以有效支撐嗷嗷待哺的業界,甚至業界在工程研究上反而領先一步。

        師夷長技以制夷。我們是否能從美國的產學研結合得到一些啟示呢?

        曹博士在伯克利師從胡正明教授:在新世紀拯救摩爾定律的人。胡教授的另一個學生梁孟松,是更替三大代工廠先進制程的關鍵人物。所以我特別想看看伯克利的故事。

        眾所周知,胡教授被業界稱為FinFET之父。但是,FinFET的概念嚴格說并不是他首創的。如果我們看原理圖,日立中央研究院的Digh Hisamoto早10年提出的DELTA FET,長得已經和FinFET沒多大區別了,而且Hisamoto也是FinFET系列論文的第一作者。為什么Hisamoto沒有得到最高的榮譽?

        梁孟松博士,早在1983年就畢業了,其后二三十年也沒見他發表有關FinFET的論文。為什么FinFET在實戰領域,梁博士反而那么出色呢?

        同樣是伯克利電子系出身的劉德音和邱慈云,又是分別帶領海峽兩岸半導體代工巨頭(臺積電和中芯國際)稱雄的杰出領袖。隨著搜索相關校友,一個又一個杰出華人的名字不斷跳出來,伯克利的教育為什么如此深遠地影響了華人半導體圈?

        伯克利的電子和計算機并不像國內大學是分開,而只是一個系。這么大的兩個專業按我們的習慣難道不該叫什么XX學院更牛一些么?

        CANCER, SPICE, BSIM…“癌癥”、“香料“、“B型SIM卡”?為什么這些名字詭異的伯克利軟件是集成電路EDA兩巨頭Cadence和Synopsys技術和人才的起源?甚至還有伯克利的教授曾同時擔任兩家公司的董事,這是怎么回事?

        還有,RISC架構是怎樣從伯克利起源,從工作站起家,再歷經沉淪到ARM處理器爆發進入我們每個人的手機的?伯克利的Unix系統(BSD)又是怎樣把TCP/IP傳遍互聯網、后來還成為蘋果電腦和手機操作系統的穩健基石?

        回到看看芯片制造領域。現在的學生對“生化環材”四大天坑以及基礎研究都避之不及,伯克利的故事又能給我們什么啟示呢?

        在大家紛紛說摩爾定律已經走到頭的時候,學界給出的回答又是怎么樣的?在二十多年前摩爾定律撞墻時,當時的經驗對現在又有什么幫助呢?

        未來的半導體和計算機技術會是什么樣的呢?

        這些問題恐怕一次兩次是說不完的。

        五、小結

        總結一下,本文的觀點是:電子科技在塑造技術、經濟和地緣政治的方面在過去的百年里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從軸心國的戰敗、四小龍的崛起、冷戰的輸贏、直到今天新硅幕的誕生。

        從更大的視角看,也許沒有希特勒會有甘特勒,沒有羅斯福會有羅五福。歷史人物的決定作用會影響一段時間,但科學技術的演進才是決定地球生態的終極法門。

        (未完待續)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



        關鍵詞: 世界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图县| 赣榆县| 成武县| 将乐县| 顺昌县| 故城县| 大洼县| 德兴市| 渭源县| 桐庐县| 湘乡市| 武乡县| 邳州市| 浦江县| 苍南县| 白城市| 福鼎市| 涟水县| 伊金霍洛旗| 民县| 辰溪县| 崇义县| 界首市| 镇原县| 白玉县| 上杭县| 青海省| 华容县| 北安市| 崇信县| 信阳市| 陇南市| 霍林郭勒市| 潮安县| 二连浩特市| 内黄县| 汉阴县| 健康| 冀州市| 安吉县| 霞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