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傳感器,熱度上漲了!
本文來源:物聯傳媒
5月13日,小米在有品上架一款“小米人在傳感器”,使用低功耗毫米波雷達、紅外傳感器、光照度傳感器三模傳感結合算法,能夠動態感知 6 米內(靜態感知 4 米內)人體存在。
5月15日,華為推出了全屋智能AI康養傳感器,通過毫米波雷達技術和深度學習算法,識別人體存在及精準位置,對人體姿態變化進行檢測判定,支持跌倒、墜床、睡眠檢測等功能。
頭部企業在智能家居產品中越來越注重“康養系”,一是智能家居的應用場景主要是人,二是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刺激著養老與康養產品的上升。巨頭提燈上路,智慧康養與養老市場要燃起新火花了。
人體感知,重倉毫米波雷達
除了小米、華為,還有許多廠商也在人體感知領域推出相關產品,比如領普采用60GHz毫米波雷達的紅外雙模人體存在傳感器ES2、匯頂科技的健康監測芯片GH3220、飛睿智能基于雷達技術提供微波活體存在感應器、CTL造作智能內置24GHz毫米波雷達的人體存在傳感器等。人體傳感器正逐漸成為智能家居、健康監測、安全監控等多個領域的熱點產品。
人體傳感器主要依賴于以下幾種技術來檢測人體的存在和活動:
紅外感應技術:通過檢測人體發出的特定波長紅外線的變化來感應人體的移動。
毫米波技術:使用24/60 GHz毫米波技術,通過發射和接收電磁波,利用回波信號的時間延遲和多普勒效應來確定目標物體的位置、速度和方向。
MEMS技術:微電子機械系統技術,用于制作微型化的傳感器,實現對人體生命體征的實時監測。
目前市場上智能人體感知用得比較多的技術是紅外傳感和毫米波感知技術,在前文提到的小米和華為的產品都用到了這兩個技術,值得注意的是華為全屋智能AI康養傳感器是華為首次將24 G毫米波技術運用于華為全屋智能,其能力遠超普通紅外傳感器,可實現室內三維覆蓋,靜止、微動感知能力及感知面積全面升級。
來源:華為官網
隨著市場日益精確的發展需求,毫米波雷達技術正逐漸成為人體感知領域的明星。毫米波雷達是一種使用毫米波(通常在30GHz至300GHz的頻率范圍內)進行探測的傳感器,它具有高頻率、強穿透力、強抗干擾能力的特征,且其在人體感知領域可以做到:
非接觸式監測:無需與人體直接接觸,可以保護用戶隱私。
全天候工作:不受光線條件的限制,可以在完全黑暗的環境中工作。
高精度定位:能夠精確地識別人體的位置和運動狀態。
多目標識別:可以同時監測多個目標,適用于復雜環境下的人體感知。
毫米波雷達市場規模正在快速增長,得益于其在多個領域的應用,尤其是在汽車、安防監控、智慧康養、智能家居等領域。據AIoT星圖研究院測算,2022年我國毫米波雷達市場規模達到86億元,同比增長24.6%。其中2022年中國康養雷達總市場規模達到4.4億元,包括人體感應探測雷達3.1億元,智能康養監測雷達1.3億元。預計到2027年市場規模增長至59.2億元,年復合增長率68%。
這些數據表明,毫米波雷達技術正逐漸成為智能傳感器市場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其市場規模預計將持續增長,特別是在智慧康養等新興領域。
智慧康養與養老場景,潛力待爆發
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智慧康養與養老場景正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利用新質生產力賦能智慧康養與養老也成為了政策指引的方向,其市場潛力巨大,正待爆發。
工信部等相關部門發布了“2023年智慧健康養老應用試點示范名單”,培育一批科技創新能力突出、商業模式成熟的示范企業,這表明政府對智慧養老產業的支持和推動,將進一步促進市場的發展。
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智慧養老市場規模約為8.2萬億元,同比增長34.43%。分析師預測,2024年中國智慧養老市場規模將達11.4萬億元,呈現出與科技加速結合的趨勢。
同時,市場環境的變化也催生了康養與養老相關產業鏈的改變,智能穿戴的健康狀況監測(心率、血氧、血糖等)、獨居用戶的身體狀態監測(是否暈倒跌倒等)需求的增加也讓整體市場上下游產量需求上漲。
人體傳感器作為智慧康養產業上游的一大重要領域,廣泛應用于人體定位、人體姿態(跌倒)報警、人機交互、老人異常行為監控,以及老人血糖、血壓、心電等生命體征測試與監控等。
寫在最后
雖然我國康養市場處于黃金發展時期,但智能差異化產品依然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這條賽道上,企業需準確對接不同層次、不同年齡的用戶群體,提供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有效體現自身產品優勢。
目前我國主要推行“9073”結構的養老模式,即90%居家養老,7%社區養老,3%機構養老,因此這會是智能家居和智能可穿戴類產品的一大增量市場,人體傳感器在智慧康養領域的應用前景非常廣闊。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