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專欄

        EEPW首頁 > 博客 > 復旦團隊發明晶圓級硅基二維互補疊層晶體管

        復旦團隊發明晶圓級硅基二維互補疊層晶體管

        發布人:旺材芯片 時間:2022-12-14 來源:工程師 發布文章

        來源:國際電子商情


        近日,復旦大學官網新聞顯示,復旦團隊發明晶圓級硅基二維互補疊層晶體管...傳統集成電路技術使用平面展開的電子型和空穴型晶體管形成互補結構,從而獲得高性能計算能力。其密度的提高主要通過縮小單元晶體管的尺寸來實現。例如7nm節點以下業界使用極紫外光刻技術實現高精度尺寸微縮。極紫外光刻設備復雜,在現有技術節點下能夠大幅提升集成密度的三維疊層互補晶體管(CFET) 技術價值凸顯。然而,全硅基CFET的工藝復雜度高,且性能在復雜工藝環境下退化嚴重。因此,研發與我國主流技術高度兼容的CFET器件與集成,對于自主發展新型集成電路技術具有重要意義。針對這一關鍵技術,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周鵬教授、包文中研究員及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萬景研究員創新地提出了硅基二維異質集成疊層晶體管。該技術利用成熟的后端工藝將新型二維材料集成在硅基芯片上,并利用兩者高度匹配的物理特性,成功實現4英寸大規模三維異質集成互補場效應晶體管。在相同的工藝節點下實現了器件集成密度翻倍,并獲得了卓越的電學性能。據介紹,復旦大學研究團隊將新型二維原子晶體引入傳統的硅基芯片制造流程,實現了晶圓級異質CFET技術。相比于硅材料,二維原子晶體的單原子層厚度使其在小尺寸器件中具有優越的短溝道控制能力。

        圖片硅基二維疊層晶體管的概念、晶圓級制造與器件結構 圖源:復旦大學

        研究團隊利用硅基集成電路的標準后端工藝,將二硫化鉬(MoS2)三維堆疊在傳統的硅基芯片上,形成p型硅-n型二硫化鉬的異質互補CFET結構。二硫化鉬的低溫工藝與當前硅基集成電路的后端工藝流程高度兼容,大幅降低了工藝難度且避免了器件的退化。同時,兩種材料的載流子遷移率接近,器件性能完美匹配,使異質CFET的性能優于傳統硅基及其他材料。團隊還驗證了該新型器件在 “全在一”光電探測及氣體傳感中的應用。目前,基于工業化產線的更大尺寸晶圓級異質CFET技術正在研發中。該技術將進一步提升芯片的集成密度,滿足高算力處理器,高密度存儲器及人工智能等應用的發展需求,助力打破國外在大規模集成電路領域的技術封鎖。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



        關鍵詞: 復旦團隊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轮台县| 全椒县| 辰溪县| 泽州县| 通化市| 聂荣县| 衡山县| 张家川| 长泰县| 宁夏| 鄄城县| 张家界市| 彭阳县| 泾源县| 张家口市| 本溪市| 广平县| 塘沽区| 曲松县| 和静县| 通城县| 弋阳县| 新干县| 桃园市| 灵山县| 太仓市| 西吉县| 长沙县| 东丽区| 正阳县| 长阳| 上杭县| 平乐县| 商南县| 新泰市| 合水县| 高邑县| 宝清县| 绍兴市| 安福县| 新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