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專欄

        EEPW首頁 > 博客 > 重大醫療突破!這一傳感器可實現非接觸心電圖實時監測

        重大醫療突破!這一傳感器可實現非接觸心電圖實時監測

        發布人:傳感器技術 時間:2022-12-06 來源:工程師 發布文章

        研究突破了無線信號在人體感知任務中的物理感知極限,提供了一種非接觸ECG監測方法。在使用過程中,被測者不需要佩戴電極也不需要去除衣物,以無感的方式完成ECG監測,具有極高的臨床價值。



        編輯:感知芯視界



        12月5日消息,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官網消息,該校吳曼青院士團隊陳彥教授、孫啟彬研究員等人實現了基于毫米波雷達的非接觸人體心電圖實時監測,突破了100余年來心電圖僅能通過接觸式傳感器獲取的局限。相關研究成果以“Contactless Electrocardiogram Monitoring with Millimeter Wave Radar”為題發表于《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并于11月28日被IEEE(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旗艦出版物IEEE Spectrum特別報道。圖片△毫米波非接觸心電圖實時監測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第一大致死疾病,每年約有1860萬人因此失去生命。心電圖(ECG)監測一直被視為臨床診斷心血管疾病的金標準之一,在疾病早期診斷發現以及后續治療過程中均有極高的臨床價值。然而,自發明一百多年來至今,ECG的工作原理是通過接觸皮膚的電極捕捉反映心臟狀態的電活動變化,要求利用貼身電極測量體表的電活動變化,導致不適的用戶體驗。圖片
        △非接觸心電圖監測系統工作原理具體來說,陳彥教授等人利用心臟電活動與機械活動是心臟活動同源不同表征的特性,開發了一種毫米波雷達系統,用于非接觸式測量心臟機械活動,從射頻(RF)信號中提取4D心臟機械運動信號,隨后利用深度神經網絡模型建模心臟機械活動與電活動之間的非線性映射關系,通過數據驅動的方式求解該域轉換問題,并實現從RF輸入到ECG輸出的端到端重建映射,最終還原出心電ECG波形。據介紹,研究人員進行了200項實驗試驗,涉及35名年齡在18至65歲之間的參與者。毫米波雷達裝置放置在他們身體上方0.4至0.5米之間,在正常呼吸、不規則呼吸、運動后和睡眠四種不同的生理狀態,以模擬日常生活中的常見情況。在使用這些數據來訓練和測試他們的人工智能后,研究人員發現,與帶電極的標準心電圖監測技術相比,該方法的實現了時間中位數精度誤差小于14毫秒,形態中位數精度大于90%的非接觸ECG監測性能。圖片△時間中位數精度誤差小于14毫秒該方法的監測結果還支持對臨床心律紊亂診斷過程中的關鍵指標:R-R間隔的穩定監測,其90%誤差均在9毫秒以內,進一步驗證了該方法的醫學價值。圖片系統的時間和形態精度性能分析以及在不同心率狀態下的監測結果對比該研究突破了無線信號在人體感知任務中的物理感知極限,提供了一種非接觸ECG監測方法。在使用過程中,被測者不需要佩戴電極也不需要去除衣物,以無感的方式完成ECG監測,具有極高的臨床價值。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當患者隨機移動時,新方法檢測方法得出的結果可能不太準確。研究小組計劃在未來的工作中解決這個問題。這項研究也涉及健康個體,因此需要進一步訓練人工智能算法,以適用于患有特定潛在心血管疾病的人。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



        關鍵詞: 醫療突破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嘉县| 中宁县| 宜兰市| 万载县| 旅游| 肥西县| 云林县| 乌拉特前旗| 长汀县| 桐柏县| 简阳市| 宁明县| 江陵县| 周宁县| 永吉县| 清涧县| 彭山县| 南靖县| 竹北市| 上思县| 阿勒泰市| 峡江县| 墨玉县| 汝阳县| 沙田区| 枣阳市| 渭源县| 安义县| 富顺县| 汉阴县| 清河县| 安达市| 田东县| 南岸区| 巫山县| 临清市| 都昌县| 东城区| 彰化市| 定安县| 扶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