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裁員等著倒閉嗎?海思養7000多人的固執
21世紀什么最貴?人才!
當年《天下無賊》中的這句臺詞
真切反映著幾經波折后海思的內心寫照
據Strategy Analytics 最新研究報告顯示,2021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處理器市場規模同比增長21%,達到了68億美元。
而由于被制裁,臺積電切斷了與華為的合作關系,華為海思的芯片已經沒有公司可以生產,2020年Q1季度智能手機處理器出貨量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88%。
相應的,2021年第一季度海思營收額只有3.8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滑了87% 。
2020年的斷芯之痛,使海思陷入了至暗時刻,沒了臺積電的代工,中芯國際的工藝達不到海思麒麟芯片的要求,不能進入到產線,海思高端芯片被迫停留在圖紙上。
換言之,早在去年8月,美國啟動對華為的第三輪制裁,麒麟高端芯片就此成為絕唱,外界悲觀情緒持續蔓延。彼時,海思人員離職的消息此起彼伏,似乎預示著麒麟不在,海思也將被解散。
“裁員、離職、跳槽、挖角...”等論調一時籠罩著華為,重重壓在海思人心上。

圖源 | IC Insights
“朝不保夕”的擔憂表象背后,內里其實反映出的是與往日如日中天的落差和對比。回顧海思的發展史,無不驚嘆于這家成立于2004年的Fabless公司驚人的成長速度。
IC Insights數據顯示,海思的銷售額在2019年Q1達到了17.55億美元,其半導體銷售額排名成功從全球第25位躍升至11位;2020年Q1,海思更是憑借26.7億美元的銷售額排名再升一位,躋身前十行列。
如果保持這個排名,那2020年末,終于有一家中國本土半導體公司沖進Top10,海思用十幾年的時間就走完了其他巨頭幾十年才能抵達的路。
然而,隨著美國四輪制裁令下,海思迅速跌出銷售額前15名的榜單,隨之失去的或許還有海思和海思人原本的自信與坦然。
“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悲觀情緒裹挾著海思適應著新的市場形勢和自身定位,謀劃新出路。
近日,據日經亞洲報道,華為董事陳黎芳表示,華為內部仍在開發世界領先的半導體元件,海思不會重組和裁員。
有數據統計,截止至2020年,海思員工超過7000人,雖然維持這一部分將是一個沉重的財務負擔,但陳黎芳表示,華為是私人控股,不受外部勢力影響,其管理層已明確將保留海思。
換言之,盡管受到制裁,哪怕臺積電無法生產,華為海思半導體仍然不惜代價,繼續開發高端半導體。

圖源 | Hisilicon.com
“謀定而后動”的華為,給海思打了一劑強心劑。
到這,你是否會有疑問,在此境況下,華為海思為什么不裁員重組?它在堅持什么?筆者從以下幾個原因進行了分析,試圖找到一些海思堅持背后的原因和考量。
01
人才是一切的根本
“21世紀什么最貴?人才!”當年《天下無賊》中的這句臺詞,正在真切反映著幾經波折后華為海思的內心寫照。
因為制裁的緣故,海思的高端芯片沒有地方加工,作為世界頂級的芯片設計公司,遭遇這樣的變故本身是毀滅性的,但是華為很淡定,把海思定位為非追求盈利的公司,先養著。
不過想想也是當然,耗費了無數資金和時間,好不容易把中國芯片設計業推到了世界頂尖,再難也要養下去。只要華為養得起,這支隊伍可以不斷研究、開發,為未來做準備。
但是也有聲音表達了此舉的不可取之處:養著設計團隊,用舊版本的進口軟件設計芯片,幾個月就會跟主流分道揚鑣。
退一步講,即便設計能夠跟上,但長期缺少流片、封測等配套環節的有效反饋,設計也將逐漸走向邊緣。
02
挖掘其它出路
對于一個擁用7000多人的芯片設計公司,如果所設計的芯片無法制造,那么就意味著將難以通過銷售芯片來獲得營收,要養7000多人的研發團隊需要投入巨大的資金,海思每年將會面臨巨大的虧損。
表面上是華為對于半導體產業鏈的脫美行動具有較高的信心,可實際上華為不可能踏步等待,肯定是在緊鑼密鼓地行動。
而且,華為對于自己的半導體技術能力和國內半導體產業鏈技術脫美肯定已經具有了很強的信心,甚至已經有了精細的短期計劃。即,重重困境下,海思雖然現在無法制造芯片,但正在積極尋求其他業務線。

圖源 | inf.news
陳黎芳表示海思在今年5月參與了一個實現8K超高清電視廣泛使用的項目;也有消息透露,華為海思還在繼續設計、研發3nm芯片,最終命名可能是麒麟9010;
此外,華為在上海正準備建立一個芯片組工廠,這個工廠將由總部設在上海的研發公司直接代表華為進行管理,且不會使用任何源自美國的技術,根據規劃,該工廠將在2021年底開始生產45 nm芯片組,并采用28 nm光刻技術。
力爭在2022年使用20nm以下的先進工藝來制造專門服務于旗下電信部門的芯片;由于美國和中國之間的競爭還在繼續,華為在一個研究中心推進了專有技術的開發,該研究中心被公司視為現代諾亞方舟,一個能夠克服各種困難的中心。
不管是傳聞也好,事實也罷。華為自救的路上自然離不開人才的支撐,況且是自家培養已久的精良之師。
03
海思獨特的戰略地位
對于華為來說,海思扮演占領技術戰略高地的關鍵性作用,再難也不能輕易放棄。
今年4月,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曾表示,“海思本身是華為芯片的設計部門,我們對它沒有盈利的訴求。
只要我們養得起,我們就能養著這支隊伍繼續向前,他們可以不斷做開發,為未來做些準備”。

圖源 | huawei.com
可以想象,芯片之于終端,海思之于榮耀,像是樹干之于樹枝。
樹枝從樹干汲取營養,長出果實賣錢;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大樹隱隱有被連根拔起的隱患,樹主人無奈砍斷樹枝,為其求得一條生路;
面對風雨飄搖的樹干,盡管暫時無法再滋養樹枝或果實,主人也只能盡力澆水施肥,期待雨過天晴之后,樹干能長出新的樹枝和果實。
所以不難理解,被迫丟了榮耀的華為,絕不會主動再棄海思。
04
等待“重見天日”
陳黎芳強調,其他國家正在努力推動自己的半導體產業升級,這將有助于海思獲得不依賴美國技術的新供應鏈合作伙伴,預計幾年后華為芯片能夠重見天日。
在這個等待“破土重生”過程中,海思要盡可能保留核心團隊,時刻緊跟先進工藝,雖然研發跟量產是兩回事,但說不定什么時候就解禁了呢。
寫在最后
在當今半導體行業,“搶人”不易,“留人”更難。當貿易戰的硝煙散去,人才將是未來十年到二十年間行業企業之間爭奪的核心。
華為海思身處當下,在燒錢研發與等待解禁的平衡木上,博弈與盤旋。
力保海思背后,我聽到了華為另一個聲音:挺住,便意味著一切。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