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專欄

        EEPW首頁 > 博客 > 中國內地在ISSCC、IEDM、VLSI三大會議的發文數量大幅提升,彰顯高校集成電路研究水平

        中國內地在ISSCC、IEDM、VLSI三大會議的發文數量大幅提升,彰顯高校集成電路研究水平

        發布人:xinsixiang 時間:2022-11-01 來源:工程師 發布文章

        每年,IEEE都舉辦一系列國際性的研討會,不過在半導體和集成電路領域,最有盛名的當屬ISSCCInternational Solid-State Circuits Conference,國際固態電路會議)、IEDMInternational Electron Devices Meeting,國際電子器件會議)、VLSISymposium on VLSI Technology and Circuits,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和電路研討會),這三大會議,并稱集成電路和半導體領域的奧林匹克盛會

        ISSCC始于1954年,是在每年的1月或2月召開,討論的議題包括模擬電路、數字電路、電源管理、圖像/MEMS以及機器學習的等集成電路設計方向前沿進展。在ISSCC70年的歷史里,眾多集成電路歷史上里程碑式的發明都是在這上面上首次披露。比如第一個TTL電路 (1962),第一個集成模擬放大器電路(1968),第一個容量1KDRAM (1970), 第一個8位微處理器 (1974)和第一個32位微處理器 (1981),第一個容量1MDRAM (1984)和第一個容量1GDRAM (1995),第一個集成GSM 收發器 (1995),第一個GHz的微處理器 (2002),第一個多核處理器 (2005)等等。注意:ISSCC論文截稿時間9月初,會議時間第二年的2月。

        IEDM始于1955年,最早是在10月召開,從1972開始固定在12月召開,會議時間最初是2天,從1961年會議時間生長至3天;會議討論的議題涵蓋制造、設計、物理和建模等各個方面,從最先進的CMOS工藝到Memory和顯示技術,從化合物半導體到納米器件,從MEMS到智能電源等。1962年的論文中首次提到MOSFET1975年戈登·摩爾在IEDM大會上發表《Progress in Digital Integrated Electronics數字集成電子工業的進展》的報告,對摩爾定律進行了重新修正。注意:IEDM論文截稿時間7月中,會議時間當年12月。

        這兩大會議都是由美國半導體界主導的,到了1980年代,日本的半導體已經超越美國,日本半導體產業界就開始要自立門戶,要創辦日本人主導的大會。

        于是在1981年,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研討會(Symposium on VLSI Technology)正式舉行,主要在年中舉行,位于ISSCCIEDM會期的中間,主要討論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和設計。1988年舉辦的功率半導體和電路領域的頂級國際學術會議ISPSD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ower Semiconductor devices and ICs)也是日本半導體界從IEDM會議中強力分立出來的。注意:VLSI論文截稿時間2月初,會議時間當年 6月。

        ISSCCIEDMVLSI三大會議在國際半導體和集成電路領域的學術界以及工業界均享有很高的學術地位和廣泛影響,主要是源于會議文章不僅需要學術上的創新,更需要體現成果的產業價值和技術前沿性。每年英特爾(Intel)、IBM、三星(Samsung)、IMEC和臺積電(TSMC)等國際知名半導體公司以及世界知名高校都會在三大會議上發布各自最新研究進展。

        ISSCCIEDMVLSI三大會議源遠流長,特別是ISSCCIEDM都是在集成電路發明之前就開始舉辦了,可謂是一路伴隨半導體和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

        中國內地在三大盛會的腳步

        中國半導體界第一次在世界上發出聲音就是在IEDM1979年,當時在陜西微電子研究所(現西安微電子技術研究所)工作的黃敞先生代表中國大陸第一次登上了世界半導體的講臺,發表了題為《Transient response of I2L》的論文,和IBM、德州儀器、通用電子、東芝等分在《SESSION 8:集成電路-先進雙極集成電路》并于1979124日進行了演講,這是黃敞先生以一作身份發表的第三篇文章,早在美國工作時,1955年和1956年就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IEDM上發表了兩篇論文(其中一篇的合作者是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那時IEDM剛起步;1980年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現電子科技大學)教授毛鈞業的論文入選IEDM,這是中國內地高校在世界上首次發聲;在沉寂了24年后,2004年中國半導體界找回了感覺,中芯國際、清華大學、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分別代表工業界、學術界和研究界在IEDM齊齊發聲,向全球同行展示了國內在半導體技術上的長足進步。

        2005年中國內地雖然在IEDM出現空窗期,但是卻在ISSCCVLSI實現了突破,成功實現首發。

        2005ISSCC首次錄用中國內地的論文的作者來自工業界的艾迪悌新濤科技(新濤科技創辦于1997年,2001年被艾迪悌以8500萬美元收購,新濤科技創始人之一楊崇和2004年再創辦瀾起科技);2006年入選論文來自科研機構中科院半導體所2007年,鼎芯通訊發布了CMOS TD-SCDMA射頻收發芯片,這是首顆在ISSCC發布的中國芯;2008清華大學代表中國內地高校亮相。

        2005VLSI電路會議首次錄用中國內地論文的作者來自中科院半導體所石寅研究員團隊;但是VLSI技術會議首次錄用中國內地論文的時間是2008年,文章來自北京大學康晉鋒教授團隊。

        2005年以后,中國內地在三大會議上不再缺席。

        高校方面,2007北京大學、復旦大學IEDM首發;2009復旦大學ISSCC實現首發;2010復旦大學VLSI電路和技術都實現首發,2011上海交通大學IEDM首發;2013浙江大學IEDM首發;2014重慶大學VLSI技術都實現首發;2016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IEDM首發,2016電子科技大學、南京理工大學VLSI電路實現首發;2017南京大學、山東大學、天津大學IEDM首發,2017清華大學VLSI電路實現首發;2018北京大學、電子科技大學ISSCC實現首發,2018華中科技大學、南方科技大學IEDM首發;2019上海交通大學ISSCC實現首發,2019北京航空航天大學IEDM首發,2019東南大學、浙江大學VLSI電路實現首發;2020天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ISSCC實現首發,2020南京郵電大學IEDM首發;2021浙江大學、中國科技大學ISSCC實現首發,2021華東師范大學IEDMVLSI技術實現雙首發,2021西安交通大學IEDM首發;2022東南大學、中國科技大學、西湖大學IEDM首發。

        科研機構方面,2011中科院計算所ISSCC上實現首發,2014年中科院微電子所在IEDM首發;2015中科院半導體所IEDM首發; 2016中科院微電子所VLSI技術都實現首發;2020之江實驗室、中科院蘇州醫工所IEDM首發,2020科院微電子所在VLSI電路實現首發;2021中電科38所、中科院微電子所ISSCC實現首發。

        工業界方面,首先是美國在華獨資企業率先發力,2016ADI上海ISSCC實現首發;2017ADI北京ISSCC實現首發,2017Marvell上海VLSI電路實現首發;2018新驅創柔光電、有研集團IEDM首發,2018ADI上海VLSI電路實現首發;2020線易電子ISSCC實現首發,2020紫光國芯IEDM首發;2021百度、南京低功耗研究院ISSCC實現首發;2022紐瑞芯科技ISSCC實現首發,2022合肥睿科微、A1(大家都知道的公司)在VLSI技術實現首發。在中國工業界在ISSCCIEDM都實現首發后,2022年中國內地工業界也在VLSI實現了首發。有更多的公司與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包括華虹宏力、兆易創新、武漢新芯、天馬微、華潤上華、長鑫存儲等。

        中國內地三大會議論文情況

        ISSCCIEDMVLSI三大會議歷年總共錄用超過26500篇論文,平均每個會議每年錄用超過200篇文章。近兩年來,IEDM錄用中國內地的論文約30篇,約占15%ISSCC錄用中國內地的論文在20篇以內約占10%VLSI錄用中國內地的論文約10篇,約占10%

        截止2022年,包括IEDM2022還未演講的論文,中國內場共計在三大會議發表文章394篇,其中IEDM235篇,ISSCC94篇,VLSI65篇。中國內地在三大盛會都實現論文發表的單位有9家,分別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科院微電子所、復旦大學、浙江大學、電子科技大學、東南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科院半導體所(按論文發布總數排名)。

        圖片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位居論文數量前兩位,兩大高校各有側重,北京大學在IEDM數量上占有絕對優勢;而清華大學在ISSCCVLSI的數量都位居內地高校首位。

        北京大學黃如教授團隊2007年在IEDM實現首發后,已經連續16年在IEDM上展示其強大研究實力;2018年更是以9篇入選數量成為IEDM 2018接收來自全世界論文最多的高校,這也是IEDM歷史上首次由中國內地高校在論文數量上領銜;隨后2021年以7篇入選數量、2022年以12篇入選數量成為當年會議接收來自全世界論文最多的高校。至今已經累計在三大會議發表論文104篇,居中國內地各單位之首,其中82IEDM(居中國內地各高校之首),ISSCCVLSI11篇。

        清華大學已經累計在三大會議發表論文81篇,其中38IEDM28ISSCC(居中國內地高校之首),15VLSI(居中國內地高校之首)

        中科院微電子所已經累計在三大會議發表論文42篇,其中27IEDM1ISSCC14VLSI。論文主要出自劉明院士團隊。

        復旦大學已經累計在三大會議發表論文25篇,15ISSCC5VLSI5IEDM。其中2012年的論文是中國內地高校在ISSCC會議上第一次發表關于處理器方面的文章。

        電子科技大學已經累計在三大會議發表論文15篇,其中張波教授團隊自2009年以來持續在ISPSD(國際功率半導體器件討論會)大會上發表文章,發文累計超過80篇,更是在2020年首次成功入選IEDM,打破了學校自1980年以來的40年在IEDM的沉寂,同時該論文的擴展版本受邀發表在電子器件領域權威期刊IEEE T-EDSpecial issueExtended Versions of Outstanding Student Papers Presented at IEDM 2020)上。2018年電子科技大學在ISSCC上實現突破;2016年在VLSI上實現首發。

        浙江大學已經累計在三大會議發表論文22篇,13IEDM5ISSCC4VLSI

        東南大學楊軍教授團隊2019年在ISSCC上發表的論文不僅實現東南大學的開門紅,也是首篇中國內地存儲相關論文入選,2020ISSCC上發表AI芯片亮點論文;而在VLSI方面,楊軍團隊在2019年也實現首發。孫偉鋒教授團隊2012年開始持續在ISPSD(國際功率半導體器件討論會)大會上發表文章,2021年在ISSCC會議實現首發,2022年在IEDM發表的兩篇論文也是東南大學在IEDM會議取得突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趙巍勝教授團隊2019年在IEDM首發自旋芯片相關論文以來,已經發布5篇,在2021年更是以3篇的入選數量成為入選自旋芯片領域論文最多的單位。

        山東大學2016年引入陳杰智教授后,從2017年開始至今,已經在IEDM發表了8篇論文。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郝躍院士團隊憑借在寬禁帶半導體的核心設備、材料生長到器件研制的重大創新,自2016年以來,已經在IEDM上發表4篇論文;而在超寬禁帶半導體方面,也在學術期刊上發表了多篇文章。

        中國內地高校的芯片研發逐步加強

        394篇論文中,來自高校的有312篇,來自研究機構的有63篇,特別是近年來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這也充分說明中國內地高校在芯片設計方面的實力開始顯現。

        2007北京大學黃如教授團隊IEDM會議首次發表中國內地集成電路主流MOS器件方面的論文后,已經連續16年在IEDM發表相關論文。

        PLL方面:2008清華大學代表中國內地高校首次亮相ISSCC,王志華教授團隊博士生喻學藝依靠PLL論文成為中國內地第一個獲頒ISSCC Silk Road Award絲綢之路獎的學生。在2009年,喻學藝和復旦大學唐長文教授團隊的博士生盧磊分別發表PLL論文,標志著中國內地PLL的研究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中國內地處理器在ISSCC實現三連貫:2011中科院計算所龍芯3B處理器發布,這是中國內地第一次發表關于處理器方面的文章;2012復旦大學ISSCC上介紹了一款16核處理器的設計,這是是中國內地高校在ISSCC會議上第一次發表關于處理器方面的文章;2021中科院計算所龍芯3B1500處理器發布,采用32nmK金屬柵工藝,硅片面積182.5mm2,晶體管數目達到11億個,集成8核心向量處理器,峰值運算能力可達192GFLOPS

        ADC/DAC方面:首先在DAC上取得突破,2005中科院半導體所石寅團隊的倪衛寧在VLSI發表中國內地第一篇有關DAC的論文;2018電子科技大學李強教授團隊的陳海文在VLSI發表中國內地第一篇有關ADC的論文;2020清華大學劉佳欣與孫楠教授團隊在ISSCC發表完成中國內地第一篇ADC論文。

        可重構計算、人工智能方面:清華大學尹首一教授、劉雷波教授和魏少軍教授團隊、劉永攀教授團隊、吳華強教授和錢鶴教授團隊在ISSCCVLSI近年持續發表論文。

        在存儲方面,中國內地高校有多個團隊在對DRAM3D FLASH和新型存儲進行研究,包括劉明院士團隊(中科院微電子所、復旦大學)、北京大學黃如院士團隊、清華大學吳華強團隊、東南大學楊軍教授團隊、北航趙巍勝教授團隊等,安徽大學在存儲研究方面也實力不俗;而在存內計算方面,高校研發團隊更是不可算數。

        后記

        394篇論文中,來自中國內地產業界的只有11篇,算上外資企業的也不過19篇,說明我國產業界在原始創新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反觀臺灣省,僅僅臺積電2022年在IEDM上就發表了13篇一作,還有多篇合作論文。

        針對國內有網友評論說目前內地工業界不一定要在會議上發表論文來證明自己,有業界專家表示,近年來,工業界在三大會議上發表的論文數量有所下降,但仍占有每年40%的數量。40%被錄用的稿件來自工業界,很難下結論說這是或者不是一件好事。大多數企業對于技術研發和宣傳的態度,是以商業驅動為主導,不排除部分企業借會議平臺來擴大自身的影響力。但三大會議對于文章的錄用是有嚴格的標準的,其程序委會員的委員可不是白吃飯的,如果企業投稿不能詳細說明令人認同的技術細節,是不可能被錄用的。對于在三大會議上發表論文,產業界不可太看重,但也不可太看重。目前主要的矛盾是吃不到葡萄,而不是葡萄酸不酸的問題。

        另外在我國一個較迫切的問題是要堅定的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今天,由政府資金推動的大量科研項目,取得了豐富的科研成果,但總體上技術轉化率可能并不高。只有企業在高校科研項目上投入巨額資金時,對于技術成果轉化的要求才會更迫切,高校所受到壓力和推動力也更大,也將更務實高效。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



        關鍵詞: IEEE IEDM VLSI論文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城市| 扎鲁特旗| 聊城市| 莱西市| 祁阳县| 达日县| 临夏县| 仙游县| 微山县| 烟台市| 望谟县| 本溪| 焦作市| 峨山| 平舆县| 教育| 津南区| 阿图什市| 金昌市| 菏泽市| 安阳市| 罗源县| 疏附县| 文化| 阜新市| 秀山| 奉节县| 兴和县| 当雄县| 普格县| 四川省| 福州市| 成安县| 固镇县| 青州市| 大同市| 山东| 如皋市| 岢岚县| 衡东县| 兴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