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人力需求將呈M型,臺大教授:海外獵才和發展本土并重
來源:
很多人覺得人才都跑到半導體,其實沒有,只是因為半導體被形容是護島群山,感覺上好像很大而已。由數字來看,一個臺積電總共才6萬人,半導體業的就業人數也才30萬人,和臺灣地區總共1655萬的勞動力人口相比,并沒有外界認為得那么集中。
半導體業的產值大,約占臺灣地區整體GDP的兩成。陳教授認為中國臺灣能用較少的人力創造高價值的產業,靠的就是產業的群聚效應,當然材料、設備等支援系統都必須足夠穩健。

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講座教授陳良基 來源:數位時代
他還說道,現在真正在做技術突破的尖端人力其實非常少。現在臺積電內部的前瞻研究團隊,就是1000左右在往前跑,只有幾個“將軍”在打仗。所以事實上更重要的是,整個支援系統(包含人才供給等)能不能讓半導體往前跑;如果不行的話,這個產業將來也會找不到人,這才是臺灣地區維持半導體優勢的重要考量。

目前臺灣地區的缺工現象,跟人口老齡化、生育率低并沒有直接關聯,生育率低現象對高等教育的影響,會往后遞延幾年才發生。臺灣地區現在的狀況并不是沒有大學生,而是與半導體相關的STEM(Science 科學、Technology 技術、Engineering 工程、Mathematics數學)人才減少了。
2018年的時候,臺灣地區光是工程領域的學生就有22萬人,到了2020年卻只剩下18萬人,這4萬人流到其他領域,加上業界又在成長,當然人不夠。人才荒是一個長期的問題,很難從現在直接截取一個剖面,找到立即的解方。
半導體學院的想法是希望能留住做工程的老師,并吸引學生,以減少STEM人才的流失,同時也不能傷害到原本就在培養半導體人才的系所,如電子、電機等,所以學院要的是跟半導體無直接相關科系的理工學生,例如一個物理系的學生,要考進電子所可能會有點門檻,那半導體學院就能讓他多一個選擇。
陳教授說,我認為文科學生也可以加入半導體產業。現在很多科技例如IC設計,會需要以人為本出發,也會應用到社會學、心理學等,都是跨領域的知識,理工科學生也應該上一些像是心理學的基礎課程。
另外,隨著自動化的發展,這也能解決部分人力問題。但是在誕生尖端制程的設計方法上還是需要大量研發人才,機器能替代的部分僅有操作型人員。倘若牽涉到研發,或研發到一個地步要有精密設備來做檢測,都需要高階人才。
隨著智能制造的發展,未來半導體人力需求將出現M型化的現象,也就是前段研發實作人才跟后段勞動密集的需求會較多,但中間(制程、設備工程師等)這塊產業工作機會,將會愈來愈少。

來源:TI
而且隨著智能制造的發展,未來整體的半導體人力需求也將出現M型化的現象。

然而,半導體最終仍舊會遇到“生育率低”的現象,需要透過國際攬才解決問題。但前幾年跨國招生變成很多近乎退場學校的活命機制,但是引進來的人才讀的也不見得是半導體相關科系,這些都要再改變。
難題在于,中國臺灣學校的海外攬才不像國外大學,通常都是一個學校去招生,臺灣地區則是一個系所在做招生,哪怕是校長去,獲得的招生資料還要分發到各系所,各自決定是否錄取外籍生;如果換成是系主任去招生,那整體招生力度也不夠。
其實中國臺灣的學術聲望是很好的,只是整個系統弄得很復雜,半導體學院院長也不可能自己跑去國外招生,應該是整個大學要站出來招生,才能夠獲得好的高階人才。目前官方已經延長國際生畢業后找工作的年限,也陸續提升薪資水平,希望留下優秀人才。
此外,臺灣地區也必須有策略地選派留學生,送到“對的地方、對的企業”去,并且長期經營,這對整體來說將會是好的連接。往后若有和他國企業的業務需求,比起都沒有關系的來往,讓一些我們的人才留在那邊會更好。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