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專欄

        EEPW首頁 > 博客 > 28nm以下大硅片納入瓦森納協定

        28nm以下大硅片納入瓦森納協定

        發布人:傳感器技術 時間:2022-09-16 來源:工程師 發布文章
        導讀:9月14日,立昂微在互動平臺回復投資者提問時表示,用于28納米以下制程的12英寸硅片已納入瓦森納協定。


        圖片

        來源:互動平臺

        投資者在互動平臺咨詢立昂微:國際前5大硅片生產商的12英寸用于28納米以下制程的硅片是不對國內出售的,請問是否屬實?立昂微公司回答表示,據了解,用于28納米以下制程的12英寸硅片已納入瓦森納協定。  
        作為國內老牌硅片制造商,立昂微的這一回復可信度極高。側面證實了西方對華硅片材料出口限制已經從14nm擴大到28nm節點,實質上突破了2019年年底修訂的《瓦森納協定》對硅片的出口限制范圍。
        1、關于瓦森納協議


        《瓦森納協定》又稱瓦森納安排機制,全稱為《關于常規武器與兩用產品和技術出口控制的瓦瑟納爾協定》(The Wassenaar Arrangement on Export Controls for Conventional Arms and Dual-Use Good and Technologies),共有包括美國、日本、英國、俄羅斯等40個成員國。


        它沒有正式列舉被管制的國家,只在口頭上將伊朗伊拉克朝鮮利比亞4國列入管制對象。


        盡管“瓦森納安排”規定成員國自行決定是否發放敏感產品和技術的出口許可證,并在自愿基礎上向“安排”其他成員國通報有關信息。但“安排”實際上完全受美國控制。當“瓦森納安排” 某一國家擬向中國出口某項高技術時,美國甚至直接出面干涉,如捷克擬向中國出口“無源雷達設備”時,美便向捷克施加壓力,迫使捷克停止這項交易。

        圖片



        2、更大范圍制裁中國半導體
        在國內12英寸大硅片技術和產能取得實質突破之前,或許晶圓廠的28nm及以下工藝產線暫時難以獲得進口硅片。從終端客戶(實體清單)、主芯片(GPU、代工)、設備(光刻機等)、大硅片再到EDA,對國內先進芯片的上游設計和制造環節合圍已經形成

        圖片

        圖:《瓦森納協定》2019年新增條款
        2019年年底,《瓦森納協定》完成了一次對中國大陸半導體發展影響巨大的一次修訂。其中對于大硅片技術管制的具體內容表述為:“對300mm直徑硅晶圓的切割、研磨、拋光達到局部平整度的技術要求,在任意26mm*8mm的面積內平整度差小于等于20nm,以及邊緣去除方面小于等于2mm。”
        一位硅片業內人士解讀稱,這是行業內關于硅片平整度技術要求的最精準描述。換成大家都看得懂的說法就是,限制用于14nm及以下制程工藝的大硅片生產制造技術,不光硅片,所有涉及的技術、設備等都在出口管制之內。
        “在40nm制程節點以下,對于硅片要求基本是差不多的,對應的技術節點主要是看光刻機下套準的精度是多少,精準度越高,平整度就要求越高,所以限制平整度絕對是專業手法

        圖片

        圖:立昂微制造的硅材料

        與此同時,在硅片材料外,對華出口限制了先進工藝節點最重要的兩大工具——EDA軟件和制造設備(含EUV光刻機)。但在此之前,西方公開的出口管制政策一直停留在7nm-14nm節點,12英寸硅片也是如此。


        公布該消息的立昂微成立于2002年3月,創始人闕端麟院士是中國最早研究硅材料的科學家之一,曾任浙江大學副校長


        2000年,闕端麟院士創辦硅片制造企業浙江金瑞泓(現為立昂微子公司),2010年承擔了02專項的“200mm硅片研發與產業化及300mm硅片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目前已建成15萬片的12英寸硅片產能,在圖像傳感器件和功率器件上已實現大規模出貨。


        圖片

        圖:上海新昇大硅片項目奠基儀式(右六為張汝京博士)

        而另一家承擔了02專項的大硅片制造企業為張汝京博士創辦的上海新昇(現為滬硅產業子公司)。


        作為一開始就瞄準“12英寸硅片卡脖子”的明星企業,上海新昇不負眾望,開發出用于20-14nm先進邏輯和存儲器的300mm硅片技術,目前已建設完成30萬片月產能的生產線,累計實現銷售達到600萬片。


        此外,產能上有望解決晶圓廠“燃眉之急”的12英寸硅片制造企業還有中環股份、有研半導體、中欣晶圓、奕斯偉、上海超硅等。


        但12英寸晶圓已經量產使用超過20年,這些國產“后生”追趕的難度也是顯而易見的。一是部分企業投資存在不確定性,存在泡沫產能無法落地;二是產品市場上,大部分企業沒有突破到40nm以內邏輯制程正片的規模出貨;三是缺乏規模優勢難以獲得市場認可,成熟工藝市場和五大國際硅片廠(日本信越、勝高、臺灣環球晶圓、德國Siltronic和韓國SK Siltron)動輒百萬片的產能及成本難以競爭。


        這次的28nm管制,能刺激國內晶圓廠和硅片廠“結盟”并在材料領域掀起“替代潮”嗎?


        來源:芯片大師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



        關鍵詞: 大硅片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夹江县| 和顺县| 阿合奇县| 海阳市| 高青县| 江源县| 交口县| 彩票| 祁门县| 新乐市| 延庆县| 涟源市| 嘉黎县| 吉林省| 祁门县| 浦城县| 广东省| 建阳市| 玉环县| 卢湾区| 衡阳市| 米易县| 五莲县| 含山县| 漾濞| 蓬安县| 东台市| 阿荣旗| 工布江达县| 临清市| 滦平县| 洛川县| 东港市| 华坪县| 福清市| 县级市| 河北省| 安远县| 兴隆县| 郯城县| 长治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