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戰略科技力量,為大腦繪制地圖:《中國經濟大講堂》“對話”駱清銘院士
2021年國際權威期《Science》發布125個最前沿的科學問題,其中有22個問題與腦科學相關。人的大腦中有大約1,000億個神經元,它們互相連接構成一個復雜的網絡,指揮著我們的思維和行動,左右著我們的喜怒哀樂,怎樣才能清晰的了解它的工作原理,甚至看到它的工作狀態,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有一張清晰的大腦運行腦圖譜,在這方面中國的科學家已經取得了原創性的研究成果。


一
繪制腦連接圖譜的科學史
1906年諾貝爾獎授予了兩位神經科學家,叫做高爾基和卡哈爾。卡哈爾用高爾基發明的染色的方法,對腦片進行染色。染色之后,卡哈爾根據他想象的結果,把腦子里的神經元形態給繪畫出來。一個多世紀以來,目前我們在大學里用的教材,關于神經元的認識,都還是卡哈爾那個時候畫的。實際上一個多世紀以來,大家對腦子里頭神經元的認識還是基于當時卡哈爾和高爾基的工作,因此他們的工作被稱為現代神經科學的起點,標志著現代神經科學的誕生。
在卡哈爾之后,科學家們用卡哈爾切片的方式,試圖從三維的角度來理解大腦大概是分成什么區域,德國解剖學家布羅德曼,曾經把大腦分成52個不同的區域。進入20世紀的后半葉,德國的于利希研究所,在此基礎上又通過三維層面上把大腦分成120多個區域。美國在2009年也啟動了人類腦連接組計劃,基于核磁共振成像,在宏觀的尺度上去分析大腦不同腦區的連接關系。以上研究雖然取得了很多令人興奮的成果,但是總體來講,人類對腦的認識還是非常粗淺。
1962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弗朗西斯·克里克曾在《Nature》上發表文章,說到沒有人類大腦連接圖譜,很難有希望理解我們的大腦是如何工作的。要理解弗朗西斯·克里克所說的腦連接圖譜,需要我們更細致的去分析大腦中神經元和神經網絡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分布,它是如何工作的?

二
繪制腦連接圖譜的挑戰
腦子里神經元到底長什么樣?這里展示皮層的單個神經元,我們可以看到這些神經元的胞體是朝著各個方向很豐富的投射,可以把腦子里的神經元比喻成一棵樹,有樹冠(樹突),它接收信號,還有很多樹根(軸突),這個樹根很長,它可以擴展到很多地方,它就會把信息傳遞到其他的地方。小鼠大腦中一個神經元的軸突長度有20厘米,而人腦里頭的單個神經元的軸突長度可以達到差不多200米,因此從連接來講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一個過程。為揭開大腦奧秘,科學家們從未放棄給大腦繪制地圖,但人腦的復雜程度超乎想象,要想清楚的分辨出單個神經元,并理清楚它們之間的連接方式是一項極其艱巨的工程,這相當于給一個擁有千億棵樹木的巨大森林,拍攝超精細的三維立體照片。既要能看全整個森林,又要能看見每一棵樹,甚至還要能看清楚每一根樹枝,每一片樹葉。


三
繪制腦連接圖譜的關鍵技術問題
駱清銘院士團隊開發的顯微光學切片斷層成像系統(MOST),可以非常精細的切削小鼠的大腦,同時自動拍攝識別出全腦的神經網絡和血管數據,但是要想看清楚這些照片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第一個問題看的見的問題,也就是照片中如何獲得自己感興趣的信息,這需要我們對信息進行特異性的標記,讓被觀測的對象能夠產生足夠的對比度。


四
繪制腦連接圖譜的應用范圍
我們的團隊大概2000年的時候就開始這方面的工作,做了差不多10年,我們就發展出第一代成像技術,叫做顯微光學切片斷層成像系統。通俗一點說就是一個相機,這個相機能夠對腦子的三維結構進行成像,這是在國際上第一次實現可以分辨出每一個神經元的一個成像技術。 我們的團隊在20多年的時間內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的難關。在今年3月份,《Nature Neuroscience》期刊以封面文章發表了一篇論文《小鼠前額葉單神經元投射圖譜》(本公眾號次條推文詳細解讀這項研究成果),這個工作是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研究中心,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我們華中科技大學蘇州腦空間信息研究院,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大家一起合作做的一個工作。這個工作我們針對161只小鼠的全腦進行了成像,然后從中我們重構出了6000多個前額葉神經元它的軸突的形態,我們就可以看到這些神經元從哪來到,哪里去。它的形態是什么樣子,我們對它進行了分析,分出了64個神經元的亞型。由于我們發展的一系列的技術,所以在國際上就引起了我們同行的一個重視。所以在國際上有很多著名的實驗室都來跟我們合作。


另外一方面是類腦智能,也就是計算機怎么樣像人一樣的思考。事實上在計算機發展的早期,無論是圖靈還是馮·諾依曼,他們在做這些東西的過程當中,就已經在思考這些問題。現在我們計算機里的二進制0和1,實際上也是對應神經原理的靜息和興奮兩種狀態。所以這也是為什么現在大家一直非常關注類腦智能,大家都很希望進一步通過對腦的認識,我們能夠去設計一些腦的思維信息處理模式,用于我們發展新一代的類腦的計算機。



五
繪制腦連接圖譜的是勢在必行的大科學工程
當然我們也深知要繪制一個真正高質量的腦地圖,它是一個非常重大的科學工程,繪制大腦地圖一直是科學家的夢想。悉尼·布倫納因為繪制了線蟲全部300個神經元的連接圖譜拿了諾貝爾獎。在這之后大家又花了很多的時間做果蠅,果蠅大概有10萬個神經元,目前來說對它的解析還不到一半。果蠅之后是斑馬魚,然后再到非人靈長類,總之大家一直是在想各種辦法,科學家一直在不懈的去努力,想去繪制出這個神經的連接圖譜。那么我個人認為繪制腦地圖是一個勢在必行的大科學工程。

當然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我們把組學的一些信息,比如轉錄組、蛋白組、代謝組,如果把這些信息加上去當然就更好,那么這就好比我知道這條路,那么這個這條路上到底跑的是小汽車,還是跑的是貨車,還是跑的是火車,甚至是說我這些車里頭運載的什么貨物,如果說我們知道的這些當然更好。


來源:腦機接口社區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