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產業回流!重啟學徒制,對中國有哪些啟示?
作為一種歷史悠久,但現在已經顯得有些陌生的知識傳遞方式,如今,學徒制的內在知識傳遞結構已經很少有人關注了。
然而本世紀以來,西方很多發達國家卻在國家層面上重啟學徒制,這種政策安排的深意何在?對于正在尋求產業結構轉型的中國又有何啟示?
學徒制助力美產業回流
說到學徒制的重要性,我們不妨先看兩則案例。
其一,采用全進口零件組裝的國產車和原裝進口車的質量一樣嗎?很多車迷給出的答案是“不一樣”。問題出在哪里?顯然是兩邊組裝汽車工人的技術水平差異所致。
其二,2009~2010年間,日本豐田公司爆發了大規模質量危機,雖然造成此次事件的原因有很多,但首要原因依然是公司盲目擴張導致的質量下降——隨著豐田快速的全球擴張,其總部大量技術工人被派往其他工廠,技術骨干被大量稀釋,導致各地的技術水準快速下降。
由此,筆者冒昧提出一個經驗公式:企業技術水平的再生產能力(或復制能力)決定企業擴張的邊界。
不妨看看美國是如何通過政策安排提升產業技術水準的。
21世紀以來,美國為了實現再工業化,決定重啟學徒制。
2009年4月,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一次演講中首次提出,將重振制造業作為美國長遠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并將其上升到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
2014年7月,奧巴馬政府召開首次白宮學徒峰會,這標志著其正式啟動學徒制教育。
2017年1月,共和黨的特朗普上臺執政后,雖然兩黨執政理念差異很大,但是在學徒制上卻罕見地達成高度共識。
2021年,上臺后的美國總統拜登也強調學徒制應成為提供關鍵人才的載體,以及提高美國勞動力的質量與應對國家重大挑戰的手段。
在三屆政府的推動下,美國學徒制計劃初見成效。
2015年以來,美國產業開始回流,創造力提升,整體經濟表現強勁,這些成就背后不能說沒有學徒制做出的巨大貢獻。
學徒制的多重功能
據我們的研究,學徒制的功能主要有兩個。
其一,通過學徒制解決知識傳遞的堵點問題。
如果知識的構成形式是知識=明言知識+難言知識,那么隨著社會進步與學科的日益成熟,明言知識的比例將增加,難言知識的比例將減少,這種知識結構適合于大規模推廣與傳播,這也是傳統學徒制被人忽略的原因所在。
但是,難言知識仍然存在,這部分知識仍需要親力親為才能獲得。
從這個意義上說,當下要想解決難言知識的傳遞問題,學徒制仍然是一個有效的方式。
其二,通過學徒制保障產業技術的下限。
真正決定產品是否被社會接受的關鍵技術指標是產業技術的下限而非上限。
經過學徒制培訓的工人是保證產業技術維持穩定的關鍵,他們最終決定了一項技術的下限。
這類似于管理學中的“水桶短板理論”,決定水桶容量的不是其長板而是其短板的高度。
同理,決定一項產業技術水準是否被社會接受的標準不是其上限,而是其下限。而一個高水平的技術下限的維系是通過學徒制實現的。
這里還存在一個具有普遍性的認知誤區——理論知識越豐富的地區,當地產業技術水平越高。
其實不然,這是由于在知識傳遞的長鏈上存在轉化堵點導致的,即從科學原理到技術原理,再到技術發明和產業應用的轉化鏈條上,每一次轉化都存在從抽象到具體的內容損失,尤其是從技術發明到產業技術的應用環節。
此時,知識的構成中存在大量難言知識,這就是知識傳遞末端的堵點所在。
學徒制的一個重要功能就在于通過言傳身教,把難言知識傳遞到具體的生產環節,從而消除知識堵點。
如果缺乏這樣一個出口,就可能會出現知識的“堰塞湖”現象,即所有的前沿理論知識都被堵在知識鏈的上游,由于缺乏有效的傳遞載體無法讓知識下沉到產業。
這種局面會造成決策失誤以及公眾認知出現偏差,即一方面,有些難題在理論上早就不是問題,而在技術實踐層面卻是繞不過去的障礙;另一方面,知識的“堰塞湖”造成產學研之間的脫節與互不信任。
好的分流應基于社會偏好轉變
為了解決知識傳遞的堵點問題與提升產業技術下限,我國在教育體系實行了中學生的普職分流改革。運行多年后,普職分流的效果是否等同于學徒制呢?
我國普職分流的提法最初出自1996年頒布的《職業教育法》。
2014年,教育部發文,明確提出要將應屆初中畢業生有序分流到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
這項政策導致初中的教學與培養生態發生了根本性改變。
該政策參考了德國、日本等職業教育體系比較成熟國家的做法,但各國的國情畢竟不同——上述國家的工程師與技術人員在社會中的認可度相對較高,這一點我國并不十分具備。
此外,我國支撐職業教育體系的硬性基礎條件與上述國家也存在一定差距,這導致家長們難以安心讓孩子念職校。
2021年,《職業教育法》修訂草案中對“普職分流”給出了明確規劃:根據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實施以初中后為重點的不同階段的教育分流,建立、健全職業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并舉,并與其他教育相互溝通、協調發展的職業教育體系。
據筆者統計,截至2021年,我國普通職業本專科院校有1001所,中等職業教育學校656所,高職有在校生1468萬人,中職有在校生9896萬人。
在目前的分流體系下,流向職業教育的學生中,有相當部分是源自于考試的篩選,這也是造成職業教育的生源與社會觀感都處于負面刻板印象的一個重要原因。
真正好的分流是基于社會偏好的轉變實現的,而社會認知的轉變又需要時間慢慢培育。
因此,筆者建議可以先把一些基礎條件好的職業教育單位先建設成樣板單位,使局部職業教育面貌從里到外實現質的改變,并獲得市場認可,讓學生們獲得好的收入與尊重。由此,職業教育自然會逐漸吸引優秀的學生前來。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國目前推行的職業教育體系與真正的學徒制還有很大的區別。
在知識傳遞的長鏈條上,不但存在諸多知識堵點,而且在技術下限的提升效果方面仍然有很大空間。
因此,面對總量1.1億多的龐大職教在校生,重新思考中國的職業教育已成為事關產業升級與保持社會平穩轉型的關鍵問題。
(作者單位: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
《中國科學報》 (2022-06-14 第3版 大學觀察)
編輯 | 趙路
排版 | 郭剛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