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新增專業1/4!高考填志愿,智能+、智慧+了解一下
文 | 《中國科學報》記者 溫才妃
“Photoshop、Rhino、CAD這些基礎軟件,在課上只是蜻蜓點水地學了一下,還不太會用,之后學校就要求用這些軟件出設計圖紙。”軟件短板一直困惑著東部某高校建筑學專業本科生張韜。他還預備報考“智能建筑”的研究生,然而,所需的Python、Grasshopper、Matlab是更進階的軟件,這讓他有些猶豫。
這個暑假,他準備前往廣州參加短期培訓,先解決“燃眉之急”。
越來越多的高校掀起了智能+、智慧+專業建設熱潮。今年共有31個全新的專業被納入高校2022年高考本科招生計劃,智能+、智慧+有關專業占了近1/4。
其中,北京交通大學新增智能運輸工程、哈爾濱工程大學新增智慧海洋技術、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新增智慧林業和智慧水利,這些專業都是在全國高校中首次設置的。
作為交叉學科的典型,智能+、智慧+專業遇到的質疑,也反映了當下交叉學科遭遇的困惑。
原專業改造能否實現智能化轉型
智能+、智慧+專業與傳統專業相互靠近,為什么不能通過傳統學科改造,而是要通過新設專業的方式實現智能化轉型?
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催動下,“知識分科越來越細,過去360行,現在可能已是3600行。”哈爾濱工程大學未來技術學院常務副院長張勇剛說。
市場這只“無形的手”正在悄悄改變學科內涵。比如,傳統的海洋工程類專業學生研究船舶設計、海洋裝備、海洋開發等,而智慧海洋技術專業的學生研究的是海洋智能系統、海洋智能感知、海洋大數據等。林學專業的學生研究森林培育,智慧林業的學生則研究利用物聯網監測預警森林災害。
“傳統專業多重視科學原理,智能+、智慧+專業更傾向于解決工程問題。它們的人才培養出口并不一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智慧林業教授趙鵬祥總結道。
如果只是改造傳統學科,首先遇到的問題是學科交叉帶來的學分增加與學分上限的矛盾。依據我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工科專業的學分上限一般為180學分?!皩W分不能無限增加,絕大多數的傳統專業不可能為了學科交叉,把4年的本科階段延長?!蔽鞅鞭r林科技大學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院院長胡笑濤告訴《中國科學報》。
早在12年前,北京交通大學就嘗試培養智能運輸工程人才。在商議改革方案時,學校認為既要保留鐵路運輸、交通工程等傳統特色專業,又要適應交通運輸行業未來智能化發展?!皢栴}在于,既不能大量削弱核心課程,也不能只添加兩三門偏計算機、智能類的課程,那樣無法滿足智能化的真實需求。”該校智能運輸工程專業教授董宏輝說。
于是,該校在交通運輸工程專業之下,單獨設置了交通運輸(智能運輸)專業方向。直到今年,交通運輸(智能運輸)才由一個專業方向變成了一個真正的本科專業。
本輪科技革命的特征是智能化,反映在人才培養的設計上,傳統專業的信息化相關課程只有不到10個學分,相比之下,智能+、智慧+專業相關課程卻可以達到30個乃至更多學分。
比如,在課時安排上,對于智能、信息化相關課程與傳統專業課的比例,北京交大的智能運輸工程是3:1,西農的智慧水利是4:6,智能、信息化相關的課程占比較大。相應的,北京交大智能運輸工程80%的師資、西農智慧水利近70%的師資來自信息和智能技術方面。

智能+專業為何要設在本科階段
眼下正值高考,有家長提出,本科是厚基礎階段,智能+、智慧+專業因涉及學科交叉,是否會導致學生基礎不扎實。還有家長建議,智能+、智慧+專業最好放在研究生階段,為什么上述專業要在本科階段開設。
董宏輝帶了多年學生。他的一個體會是,學生研究生階段再去補智能、信息類的課程通常會很吃力?!耙阎悄?、智慧+專業學好,不是靠一兩門課程就可以,而是需要一個課程體系。”
他將課程分為四大板塊,其中兩大重要板塊是信息與控制、計算機人工智能的課程。前者包括了信號系統、自動控制原理、數字電路技術等基礎課程;后者包括了C語言、系統集成設計、人工智能、計算智能等基礎課程。
如張韜所慮,軟件短板也是跨學科考研中常遇到的一個問題。張韜的師兄如今在本校讀研,他告訴《中國科學報》,自己在課題組里充當“小老師”,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教跨考過來的學弟、學妹們使用各種軟件。
胡笑濤指出,國外學生可以通過專業化軟件編寫,解決工程計算的實際問題,甚至用相關專業軟件創業,而我國高校學生的專業化軟件編程能力偏弱,多數專業的學生還處在學習、應用國外軟件的階段,自主開發創新能力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發展需求。
“本科階段以上課為主,學生可以系統學習知識;研究生階段步入研究,學生上課時間僅有一年,如果本科階段不打好基礎,到了研究生階段的確很難支撐一些深入的工作。”趙鵬祥說。
雖說學界對于本科是打好基礎還是學科交叉仍有爭議,但張勇剛指出,“‘打好基礎’并不能簡單理解為把一門學科知識學得很深、很透。我們認為的‘基礎’是在本科階段系統學習、學生畢業之后具備進一步自我學習的能力。”
他補充道,也許有一天,智能化課程會變成基礎性課程,就像計算機課程一樣,50年前沒有編程,如今幾乎所有的工程學科都要學習編程。
未來會不會出現智能+專業“泡沫”
僅今年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智能+、智慧+新專業,就有智慧能源工程、智能建造與智慧交通、智慧水利、智能地球探測、智能運輸工程、智慧海洋技術、空天智能電推進技術、智慧林業。未來會不會出現智能+、智慧+專業“泡沫”?
學科是動態調整的,隨著科技進步、學科發展和人才需求等變化,高校不斷增設急需、緊缺與新興專業,撤銷過時或就業率低的專業。因此,“學科專業發展總會呈現新增、撤銷并存的狀態”。胡笑濤舉例道,如國內高校有水利工程專業,而在發達國家由于相關工程已建完,更多的是水資源方面的學科。
“智能化時代到來后,一些傳統學科需要升級,但就目前而言,尚未到被‘取代’的時候,二者的關系是‘并列’的?!睆堄聞傉f。
胡笑濤補充道,這時候需要有一個智能+、智慧+的新專業加以區別。但是,傳統學科也有跨學科發展的需要。未來,當絕大部分專業的學科內涵都變為智能+、智慧+,再來一輪大面積摘去“智能”“智慧”二字的專業改名,也是有可能的。
越來越多的智能+、智慧+專業的確讓家長、考生第一眼看上去“傻傻分不清楚”。眼下要做的是“幫助家長、學生建立正確的認知,而不是讓考生看名稱盲目填報專業”。趙鵬祥說。
哈爾濱工程大學將智慧海洋技術納入未來技術學院,進校后二次選拔,給學生增加了解專業的時間與機會。北京交通大學把智能+、智慧+專業納入大類招生范疇,大一時給學生宣講專業特色,讓學生大二時再作出專業方向的選擇。
“智能+、智慧+專業并不是適合每位學生的,高校要做的就是幫助學生找到更適合自己的方向?!壁w鵬祥補充道。
《中國科學報》 (2022-06-07 第4版 高教聚焦 原標題為《智能+專業建設熱潮來了!》)
編輯 | 趙路排版 | 志海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