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專欄

        EEPW首頁 > 博客 > 高考填志愿,別忘了海洋學院這個“香餑餑”!

        高考填志愿,別忘了海洋學院這個“香餑餑”!

        發布人:中國科學報 時間:2022-06-06 來源:工程師 發布文章

        文 | 《中國科學報》記者 陳彬 廖洋


        今年海軍節(4月23日)前夕,江蘇科技大學新組建的海洋學院正式成立。


        近年來,我國海洋學科正在加速布局,如江蘇科技大學這樣在海洋學科上發力的高校以及地方政府并不在少數。


        這也成為國內高等教育領域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

        海洋教育尚難滿足需求


        就在江蘇科技大學海洋學院成立的幾乎同一時間,深圳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正式賦予海洋大學項目代碼。


        這標志著該市的海洋大學項目建議已獲批復,進入政府投資建設程序。


        今年年初,國家發展改革委在《關于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放寬市場準入若干特別措施的意見》中,就曾提及支持深圳籌建海洋大學等高等院校。


        深圳市教育局2022年工作要點中,也提及要在今年成立深圳海洋大學籌建工作專班。


        在全國范圍內,僅在“十四五”期間明確提出要籌建“海洋大學”的省份就有廣西、福建、山東等。


        其中,廣西更是先后提出要建設廣西海洋學院和北部灣海洋大學兩所海洋類高校。


        除新建高校外,此前擁有海洋類相關學科的高校也在積極進行學科的重組。


        僅在2019年一年間,青島科技大學、山東科技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便先后成立了海洋學院。


        這兩年來,以中山大學、同濟大學等為代表的綜合性高校,其海洋學科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


        無疑,目前國內海洋科學正在駛入一條“快車道”。


        至于其背后的原因,目前兼任江蘇科技大學海洋學院院長的該校副校長嵇春艷告訴《中國科學報》,近年來,海洋在國家經濟發展格局和對外開放中的作用變得愈加重要。


        《2021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顯示,2021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突破9萬億元,對國民經濟增長貢獻率8%。


        “海洋產業體系不完善,海洋科技和人才支撐不足,已成為海洋經濟發展的桎梏之一。當前急需培養高端海洋人才,支撐海洋經濟發展客觀需要。”她說。


        此前,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可持續發展與海洋經濟研究所執行所長安然也曾向媒體表示,缺少世界一流、有創新活力的綜合性海洋大學,難以滿足我國海洋高質量發展對高新技術、應用型和經濟管理等領域人才的需求,海洋高等教育模式和路徑亟須創新。


        “與世界海洋大國相比,我國在海洋人才教育方面存在培養總量不足、專業設置不全面、復合型海洋人才匱乏等一系列問題。”安然說。


        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中國海洋大學發展規劃處處長羅軼表示,近年來涉海大學或涉海學院的快速增長趨勢有目共睹,從總體上看,這對于我國海洋事業的發展是有益的,不過“目前很多高校的海洋類學科尚處于初創階段,此時過分強調數量并沒有太大的意義”。


        他表示,關鍵還是要看未來這些學科是否能夠立得住,并形成自身特色和優勢。


        交叉學科應在研究中“自然形成”


        談及建設海洋學院的初衷,嵇春艷表示,希望通過學院的獨立運行,構建一個學科交叉融合的平臺,加快推進海洋交叉學科發展。


        “江蘇科大是以船舶設計制造起家的,但近年來學校的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圍繞海洋工程、海洋技術、極地冰區取得了一系列研究進展,電信學院聚焦海洋信息感知與通信進行了大量科研,能動學院在海洋新能源方面也有很好的儲備,所以我們已經有了很好的交叉學科基礎。”嵇春艷說,從去年開始,江蘇科大就設立了“海洋技術與工程”交叉學科。


        “通過海洋學院的建設,把這個交叉學科做實做強。”


        嵇春艷表示,海洋學院的成立將形成校內海洋科研人才、特色專業、學科方向、海洋類實驗室等資源集聚。


        “例如,我校水聲工程二級博士點方向原來由電信學院、船海學院、能動學院3個學院共同建設,組建海洋學院后,從事水聲科研方向的教師全部調入海洋學院,形成合力。”


        需要注意的是,海洋學科本身便是交叉性很強的學科,近年來各高校紛紛將其作為自身的學科發展方向。


        比如,深圳市剛剛批復的海洋大學盡管尚處籌建階段,但已經明確其在學科設置上,堅持“對標前沿、交叉融合、凝練特色、錯位發展”,突破傳統學科設置,重點發展海洋交叉特色學科,構建“強交叉、大綜合”的新型特色學科體系。


        然而,從另一方面看,我國傳統的海洋類高校和海洋類學科往往都是在某一具體領域存在優勢專業。


        對此,羅軼表示,海洋科學研究本身就需要多學科的支持。


        因此,走交叉融合之路原本就是海洋學科發展的題中之義。


        但在進行學科交叉時,既不能放棄自身原有的特色和優勢,也不應簡單地“為了交叉而交叉”。


        “交叉學科一定是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自然形成的。”羅軼說,這背后存在一個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的問題。


        “我們不能毫無緣由地將兩組不同學科的人叫到一塊兒搞學科交叉,而是要有共同的興趣點和關注點。學科發展是有其自身規律的,對海洋學科,我們既要著眼長遠,又要腳踏實地。”


        學科布局需要政策統籌


        采訪中,有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向《中國科學報》表示,當下人們對于海洋教育的重視無疑是一件好事,但在海洋學科的發展問題上,我國還缺乏國家層面的整體規劃以及“全國一盤棋”的整體思路。


        “在這方面,我們需要協調一致,分工合作,而不是一窩蜂似地各自為政。”該學者說。


        對此,羅軼坦言目前海洋學科在全國的布局與國家高等教育體系支持方式有關,即中央高校以中央財政支持為主,地方高校則以地方財政支持為主。


        對于地方高校的學科發展,教育部可以出臺指導性意見,而不能過多干涉各省份在高校布局不同學科的權利。


        “不過,教育部可以通過學科目錄調整和新增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及授權點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不同學科的布局。”


        在他看來,目前海洋類高校在不同省份紛紛布局的背后,似乎已經體現出管理部門的某些思考。


        “目前非沿海省份沒有設立一所海洋類高校,而在沿海省份,除少數設立兩所高校外,幾乎都有一所現成或籌劃建立的海洋類高校。”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國家層面一直在加強涉海方面的投入。


        例如,根據2021年底中國海洋發展研究會發布的《2021中國海洋發展指數報告》,2020年重點監測的海洋科研機構中,研發經費較2011年翻了一番,科技人才較2011年增加了1萬多人。


        “海洋學科是以觀測為基礎的科學,開展學科研究的成本是很高的。”


        羅軼舉例說,作為海洋學科的重要研究手段,科研人員乘調查船在海上進行調查作業的船舶成本,每天都在30萬~40萬元。“這還不算相關的人力成本和其他費用。”


        正因如此,羅軼坦言有關部門應繼續加大對海洋學科的投入。“尤其是對于海洋類高校而言,提高其生均撥款標準,才能有效保證海洋學科高層次人才培養的規模和質量。”


        編輯 | 趙路

        排版 | 志海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



        關鍵詞: 高考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陈巴尔虎旗| 廉江市| 琼海市| 柳林县| 吴旗县| 新泰市| 应用必备| 永丰县| 福贡县| 宜兰县| 东宁县| 新丰县| 始兴县| 庆城县| 行唐县| 迁西县| 绥德县| 古浪县| 芷江| 榆中县| 云南省| 连云港市| 遂昌县| 内丘县| 东莞市| 安新县| 黄平县| 金门县| 湾仔区| 东山县| 虎林市| 广南县| 阿拉善左旗| 会理县| 平顺县| 大庆市| 商丘市| 井研县| 眉山市| 凌云县| 扶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