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普所中國博士生首次解析出伴肌動蛋白的三維結構圖,或可幫助準父母預測后代患病可能性
“審稿人看完非常開心和激動,認為該工作解決了領域內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方法也非常完善,很適合在 Science 發表。”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分子生理學研究所斯特凡·勞恩瑟(Stefan Raunser)組的博士生王浙鑫表示。
圖 | 王浙鑫(左)和共同作者邁克爾·格蘭奇(Michael Grange)(右)(來源:王浙鑫)
2 月 18 日,他在 Science 發表了一篇共同一作論文,題為《完整肌原纖維中的結構揭示伴肌動蛋白調節細肌絲的機制》(Structures from intact myofibrils reveal mechanism of thin filament regulation through nebulin)[1]。
圖 | 相關論文(來源:Science)
既突破生物難題,也突破方法難題
該研究主要有兩個方向的突破。其一,它解決了生物學上的基本問題,肌肉研究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是伴肌動蛋白,它和肌原纖維中的細肌絲緊密相關,也是肌肉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而王浙鑫等人不僅解析了伴肌動蛋白的結構,并理解了它的功能。
其二,該工作也是電子顯微鏡方法學上的突破。研究主要使用了兩個方法:一個是冷凍斷層掃描,另一個是聚焦離子束切割。此前,人們可通過斷層掃描觀察到原位狀態下的蛋白質。但是,該方法始終對樣品厚度有要求,必須是非常薄的樣品才能用這種方法成像。
(來源:Science)
而此次運用的冷凍聚焦離子束切割方法,擴展了斷層掃描方法的廣泛性,即通過切割可得到任意厚度的樣品,使得斷層掃描基本可用于所有生物樣品。但問題在于,作為一種新方法,它的效率比較低,且積累的用戶比較少。
而本次研究結合以上兩種技術,實現了目前最高的分辨率,借此可以建立蛋白的結構模型。簡而言之,這兩種方法結合之后,可作為一種獨立方法去研究蛋白質在原位狀態下的結構。
(來源:Science)
據王浙鑫介紹,該研究是 2021 年他的一篇 Cell 論文的延續[2]。上次工作也采用了類似方法,也就是使用冷凍斷層成像和聚焦離子束,去觀測骨骼肌的肌小節的三維影像。不過上次主要關注肌小節整體的圖像,這次則觀察了具體的蛋白。
據悉,其所在的斯特凡·勞恩瑟團隊之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單顆粒冷凍電鏡,一般研究過程是把蛋白質純化和分離出來,然后解結構以便達到高分辨率。但是,始終有一些問題無法得到回答,比如這些蛋白質結構是不是真實環境下所展現的狀態?
(來源:Science)
說到這里王浙鑫說:“我們的關注重點是肌肉,但是一直都不知道蛋白質分離出來與在肌肉中的狀態是否一樣。其次,有一些蛋白質沒有辦法分離出來,或者分離出來之后,與分離前的狀態完全不一樣。因此要想辦法弄清楚蛋白質的位置、結構和功能。”
課題一開始,王浙鑫和導師斯特凡·勞恩瑟決定要回歸生物環境,即直接在肌肉中去研究想看到的蛋白質,因此他從單顆粒冷凍電鏡轉向冷凍斷層掃描技術。雖然二者都是用電子顯微鏡這一設備,但是冷凍斷層掃描技術還需要一些其他設備和數據處理上的技術,但在起初他們都沒有。
剛開始,王浙鑫的導師負責購買設備,他主要負責學習相關技術,然后和其他同事完善技術和流程,最后收集大量數據、并進行處理和分析,直至完整的論文成型。
(來源:Science)
王浙鑫說,一直以來他覺得科學研究要么“上書架”,要么“上貨架”,此次研究便屬于后者,其主要意義是加深對肌肉的理解。
可幫助準父母預測未來孩子是否存在患病可能
雖然說是基礎研究,但也有不錯的應用前景。例如,他所研究的伴肌動蛋白,與桿狀體肌病緊密相關,即伴肌動蛋白的基因突變會導致該疾病的發生。然而,也有很多突變不會導致該疾病。因此,如果沒有相關蛋白質的結構,就無法判斷某一突變究竟重不重要、或者會不會致病。
而本次成果誕生后,即可通過測序進行線狀體肌病的早期診斷,以及一些變異體攜帶者的遺傳疾病咨詢。準父母們就能據此推測將來的孩子是否會患病,這也是一種直接的價值。
長遠來說,此次提出的方法有助于開發肌肉疾病療法,或者延緩肌肉的衰老。不僅如此,未來還可借此研究不同的****物對肌肉的影響,尤其是在與心臟和生命相關的疾病中。
總的來說,目前該研究只涉及到伴肌動蛋白,接下來王浙鑫所在團隊打算將該方法拓展到其他蛋白上。肌肉內有很多類似的、但卻功能各異的蛋白,如果把該方法擴展到更廣泛的蛋白質上,就可幫助理解更多疾病的分子機理。
同時,還可觀測衰老的肌肉中不同蛋白質的狀態,借此了解肌肉衰老的機制,從而幫助開發一些延緩肌肉衰老的****物。對于一些基于分子層面開發的****物,可以利用這一手段觀測整個肌肉中蛋白質的結構,以判斷這些****物對于整體肌肉的影響。
(來源:Science)
畢業后去劍橋做博后,學術伉儷即將團聚
王浙鑫表示:“研究后半段基本上處于新冠期間,沒想到新冠會持續這么長時間。雖然大部分時間都是分析數據和寫文章,但是由于缺少交流,對生活的影響是特別大的。另外,我在這段時間也結識了我的女朋友,她陪伴著我,也給了我很多幫助。”
在科研方面,比較有意思的算是前段時間 AlphaFold2 的公布。他表示:“目前來看,AlphaFold2 對于伴肌動蛋白的整體預測是不準確的。但是,AlphaFold2 在局部的預測可以給我們很多靈感。比較遺憾的是,AlphaFold2 發布的時候,我已經完成了結構模型,否則這個人工智能程序其實可以減少我的一部分精力。”
(來源:Science)
至于后續計劃,如前所述肌肉中還有很多蛋白,它們的結構都是未知的。此次方法也將逐步應用在各種蛋白上。
“這也將是我們組的大方向,主要是研究其他的蛋白質在肌肉中,以及不同的蛋白質在不同的肌肉狀態下是什么樣的。最終的目的是為了開發出肌肉疾病的療法并延緩肌肉的衰老,也就是說,我們會繼續研究疾病狀態下的肌肉以及衰老狀態下的肌肉。”他表示。
據悉,王浙鑫是山東人,其本碩均就讀于帝國理工學院。后來到德國多特蒙德的馬克思普朗克分子生理學研究所讀博,預計 2022 年夏畢業。
對于所選擇的結構生物學專業,他說結構生物學相當于一個基石,自然界中各種過程都和蛋白質相關,相關科研人員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弄清楚蛋白質的模樣。如果不知道蛋白質的結構就去研究,其實會很盲目。所以,他一直都覺得解析蛋白質結構很重要。
但是,他對電子顯微鏡更感興趣,可以“所見即所得”。借助顯微鏡能直接看到蛋白質的樣子,而非通過技術手段算出來,前者能讓他感受到自然的美感,通過蛋白質可以看到自然界許多年的進化演變,以及每個蛋白質在特定位置形成的特有形狀。
圖 | 王浙鑫和女友(來源:王浙鑫)
對于后續計劃,他說:“我已經定下來去劍橋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做博后,運用類似的方法解決不同的生物問題,因為我女朋友也在那邊。她是醫生,也會做一部分科研。將來我們的計劃肯定是回國,但具體什么時候還是需要合適的時機。”
-End-
參考:
1、Wang, Z., Grange, M., Pospich, S., Wagner, T., Kho, A. L., Gautel, M., & Raunser, S. (2022). Structures from intact myofibrils reveal mechanism of thin filament regulation through nebulin. Science, 375(6582), eabn1934.
2、Wang, Z., Grange, M., Wagner, T., Kho, A. L., Gautel, M., & Raunser, S. (2021). The molecular basis for sarcomere organization in vertebrate skeletal sarcomere. Cell, 184, 2135-2150.e13.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