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專欄

        EEPW首頁 > 博客 > 【超級干貨】FPGA設計流程及原理

        【超級干貨】FPGA設計流程及原理

        發布人:智能物聯研習社 時間:2021-07-29 來源:工程師 發布文章

        FPGA是可編程芯片,因此FPGA的設計內容包括硬件設計和軟件設計兩部分。硬件包括FPGA芯片電路、 存儲器、輸入輸出接口電路以及其他設備,軟件即是相應的HDL程序以及最新才流行的嵌入式C程序。

         

        FPGA的開發流程即是利用EDA開發軟件以及編程工具對FPGA芯片進行開發的過程。EDA ( 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電子設計自動化)是充分發揮LSI性能的關鍵技術。理論上,一款FPGA所能達到的性能上限是由制程等物理因素決定的,而在實際應用中用戶電路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器件的架構和EDA工具。這就像汽車一樣,無論引擎(制程)多么強勁,都需要配合適當的車體(架構)和駕駛技術( EDA工具)才能發揮出極限速度。尤其是與電路實現直接相關的EDA工具,其對性能的影響不可估量。

         

        FPGA的設計流程由HDL源代碼的邏輯綜合開始,經過工藝映射、邏輯打包、布局布線等過程,最終生成比特流。邏輯綜合將HDL描述轉換為門級網表,工藝映射將這個網表轉換為查找表級別的網表。邏輯打包是將多個查我表和觸發器集合到一個邏輯塊的過程。布局布線工具先決定邏輯塊在器件上的位置,然后通過布線結構實現邏輯塊之間的連接。最終,基于這些布局布線信息可以決定FPGA中各個開關的連接關系,以此生成比特流。

         

        器件上查找表的輸入數是既定的(查找表能實現輸人數不大于自己的任意邏輯),而FPGA的設計就是要從目標電路的邏輯函數中不斷分離出既定輸入數之內的邏輯,并將其映射到查找表上。然后將這些查找表通過布線相連, 就可以在FPGA 上實現目標電路。

         

        FPGAASIC的區別在于,ASIC通過組合使用標準單元庫中的邏輯實現電路,而FPGA則使用統一構造的查找表。這種區別也體現在了EDA工具上。下面我們就對這種不同于ASICEDA技術原理進行詳細介紹,具體包括上述的工藝映射、邏輯打包、布局布線。

         

        02

         

        工藝映射

         

        工藝映射是指將不依賴于任何工藝的門級網表轉換為由特定FPGA邏輯單元所表示的網表的過程。這里所說的邏輯單元依賴于特定的FPGA架構,是由查找表或MUX等邏輯電路實現的FPGA上的最小邏輯單位。工藝映射是從HDL開始的邏輯轉換的最后一步,因此對最終電路實現的質量(面積、速度、功耗等)至關重要。下面我們就通過工藝映射最具代表性的工具FlowMap,來講解工藝映射的原理。Flow Map是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叢京生教授(Jason Cong)的研究團隊開發的工藝映射算法。將目標電路網表轉換到k輸入的查找表(k-LUT)的工藝映射過程由下面兩個步驟組成。

         

        1)分解:門級網標實際上都是以布爾網絡的形式來表示的。先將布爾網絡的各個節點不斷分解,直至輸人數小于查找表的輸人數k。

         

        2)覆蓋:基于過程(1)所得到的布爾網絡,使用某種基準對輸入進行切分,使用k-LUT覆蓋多個節點。

         

        FlowMap第(2)步的覆蓋過程,是一種可以在多項式時間內找到邏輯層數最優解的方法。

         

        03

         

        3、邏輯打包

         

        目前,主流FPGA的邏輯塊都具有多個查找表,因此將查找表高效地打包到邏輯塊的過程是不可或缺的。邏輯打包主要有兩個要點:第一,邏輯塊內部布線(局部布線)和邏輯塊外部布線(布線通道中的布線)的延遲相差很大;第二,如果邏輯塊中有查找表空閑,資源使用率就會降低(增加邏輯塊的使用量),因此要盡量在每個邏輯塊內填裝更多邏輯。

         

        之前世界上出現了許多可以實現多種性能優化的打包工具,但他們的裝箱算法都只能處理單一的查找表結構。近些年的邏輯塊包含了自適應查找表等更為復雜的結構。自適應查找表不僅需要在工藝映射時選擇最佳輸入數的查找表,對裝箱算法也有很大影響。比如,在打包自適應查找表的網表時為了改善布通率和延遲,不能只考慮邏輯塊中查找表的數量,還要考慮主輸入數量、邏輯塊所允許的查找表模式組合等因素。因此要找到同時滿足邏輯塊數最少、延遲最小、布線數最少的解是非常困難的。

         

        VTR(Verilog-to-Routing)中集成的AAPack(ArchitectureAware Packer)就是為了挑戰這個問題而誕生的。VTR系統使用XML的形式建立器件的架構模型。其架構的定義分為單元結構( physical block,相當于邏輯塊內的邏輯單元)和布線結構( interconnect,相當于physical block間的連接關系和連接方式)。單元結構的描述方式為嵌套式,可以描還含有多個邏輯單元的邏輯塊。使用模式單元還可以表達具有多種模式的結構,例如將多輸入查找表拆分為多個少輸人的查找表(多種模式)等。

         

        AAPack實現了對上述架構模型的支持,其裝箱算法如下所示。

         

        (1)如果有未打包的查找表,則選其作為種子并確定要插入的邏輯塊。

         

        (2)按照如下算法向當前邏輯塊填裝查找表。

         

        (a)尋找可填裝的候補查找表。

         

        (b)將選擇的查找表填入邏輯塊。

         

        (c)如果邏輯塊還有空位,返回到步驟(2)(a)。

         

        (3)將裝箱完畢的邏輯塊輸出到文件,返回到步驟(1)。

         

        綜上,AAPack可以對結構復雜的邏輯塊實現查找表打包功能。

         

        04

         

        布局布線

         

        布局布線是FPGA設計流程的最后一個步驟——在物理上確定邏輯塊的位置和信號連接路徑。一般來說首先會確定邏輯塊的布局,然后再對邏輯塊間的連接進行布線。

         

        多數FPGA的邏輯塊都呈二維陣列狀排列,因此邏輯塊布局問題可以視為標準的二次分配問題。然而,此類問題也被公認為是NP問題,通常只能使用SA ( Simulated Annealing)等算法獲取近似解。

         

        布線過程中主要使用兩種布線方法:全局布線和詳細布線。全局布線階段主要決定線網的布線路徑,例如通過哪些通道形成連接。詳細布線則基于全局布線所得的信息,確定路徑具體使用了哪些布線資源、通過了哪些開關等。

         

        下面我們使用由多倫多大學開發、在學術界被廣泛應用的布局布線工具VPR(Versatile Place and Route)進行介紹。


        VPR的布線過程如下:

         

        (2)計算當前布局的布線擁擠度。

         

        (3)隨機選擇兩個邏輯塊并對調其位置。

         

        (4)計算對調后的布線擁擠度。

         

        (5)比較對調前后擁擠度的數值,決定是否接受新的布局。

         

        目前,作為最主要的開源FPGA設計框架,VPR已經發展到了7.0的版本了,其中也加入了一些更加實用的功能和工具,例如支持進位信號等專用連接、多時鐘域時序分析、功耗分析等。


        當然,理論肯定不及實踐,以下推薦個平臺,各路大佬可以體驗:

        https://auth.tuya.com/?_source=32fe8c33b5a2a7c071f562063e20fd8a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

        繼電器相關文章:繼電器工作原理


        時間繼電器相關文章:時間繼電器


        電化學工作站相關文章:電化學工作站原理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丁青县| 日土县| 海南省| 独山县| 山阳县| 慈利县| 淮安市| 揭东县| 建宁县| 海兴县| 齐齐哈尔市| 始兴县| 施甸县| 浪卡子县| 太谷县| 和平区| 石景山区| 武威市| 施甸县| 临邑县| 石城县| 鹤岗市| 常州市| 隆林| 大竹县| 宜章县| 锡林郭勒盟| 全州县| 通化县| 华亭县| 天气| 广元市| 双辽市| 方城县| 唐山市| 临安市| 云浮市| 红河县| 万山特区| 阳原县| 大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