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最新警告:開歷史倒車不切實際
頂級合同芯片制造商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警告說,各國將芯片生產帶到本地的努力可能會適得其反——雖然成本支出巨大,但仍無法實現自給自足。
“如果沒有人對此發表任何意見,結果可能會很糟糕,”張在周五的非正式亞太經合組織會議后在新聞發布會上說。
“可能發生的情況是,在花費了數千億和多年之后,結果仍然是一個不太自給自足和高成本的供應鏈,”張說。
在這位全球半導體行業最受尊敬的人物之一發出警告之際,美國、歐洲、日本和中國大陸希望增加國內的芯片產量,政府也在提供援助以確保應用在從消費電子到軍事和空間技術等設備的芯片都留在他們的邊界內。
張忠謀表示,他同意對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芯片應該在國內制造,但所有其他民用半導體應該在國際上自由交易,這也更有意義。
張忠謀補充說,在過去的幾十年里,自由貿易推動了半導體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復雜的技術也驅使導致供應鏈離岸。
“試圖開歷史倒車非常不切實際的。(It would be highly impractical to try to turn back the clock)如果嘗試,成本將會上升,技術進步可能會放緩,”張忠謀在 APEC 領導人虛擬會議上說。
芯片民族主義在過去一年中得到了發展。美國參議院通過了一項價值 520 億美元的兩黨法案,以支持國內芯片產業,而歐盟的目標是到 2030 年將 20% 的半導體生產本地化。日本和中國也將發展半導體產業作為首要政策重點。
臺積電是張忠謀于 1987 年創立的全球市值最高的芯片制造商,目前正在擴大其全球業務,擴大在美國和中國大陸的生產,并已確認正在積極考慮在日本開設第一家工廠的計劃。這代表了其將大部分生產集中在中國臺灣的長期戰略的重大轉變,它認為這是最具成本效益的運營方式。
美國頂級微處理器制造商英特爾的 CEO Pat Gelsinger 表示,他的公司將在未來幾年在多個國家增加幾家先進的芯片工廠。他還表示,他的公司將在 10 年內幫助將美國全球芯片生產市場份額從目前的 12% 提高到 30%。
在華盛頓最新的供應鏈審查報告中,它指出對臺灣先進芯片生產的依賴是半導體供應鏈的潛在弱點。中國臺灣芯片生產中斷可能導致依賴該島的電子設備制造商損失近 5000 億美元的收入。
“隨著近年來對半導體基礎設施安全性的需求增加,我們正在擴大我們的全球制造足跡,以維持和增強我們的競爭優勢,并在新的地緣政治環境中更好地服務我們的客戶,”臺積電董事長 Mark Liu 在一份收益報告中表示。
張被視為臺灣芯片產業的教父——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和先進芯片的最重要來源——以及代工商業模式的創始人。
臺積電是全球最大的代工芯片制造商,擁有超過 50% 的市場份額,為蘋果、高通、英偉達、恩智浦、索尼等數百家主要芯片開發商供貨。現年 90 歲的張于 2018 年從臺積電退休。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