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專欄

        EEPW首頁 > 博客 > 27年《山海情》:一人沒脫貧,他就繼續干!

        27年《山海情》:一人沒脫貧,他就繼續干!

        發布人:中國科學報 時間:2021-05-11 來源:工程師 發布文章
        作者|陳歡歡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因為受不了艱苦的環境,7戶移民從戈壁荒灘逃回黃土高坡。
        這是電視劇《山海情》開篇的一個情節,講述了寧夏西海固人民移民搬遷、成功脫貧的故事。
        這一幕在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也曾真實發生過。
        25年前,移民盧常恩與妻子卷起被褥離開肯福生態移民示范區,準備重回大山,半路被扶貧干部、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曾馥平攔住,勸了回去。
        那時的肯福一片荒蕪;如今的肯福脫胎換骨,人均年純收入超過2萬元,遠超周邊平均水平。
        2020年5月,環江縣退出貧困縣序列。習近平總書記對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作出重要指示。
        看到這條新聞時,曾馥平的愛人唐嫵玲心潮澎湃:“我老公在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扶貧26年,一年只有二三十天待在家里。我們7800多天的分別和付出,終于有了回報……”
        曾馥平曾說,只要有一個人沒有脫貧,他就繼續干下去,如今的他卻舍不得離開?!斑€想為鄉村振興再貢獻點余熱!”曾馥平告訴《中國科學報》。

        肯福奇跡


        在《山海情》中,涌泉村一戶人家三兄弟只有一條褲子,誰出門誰穿。這么戲劇性的一幕在曾馥平眼中卻是似曾相識。
        1994年到環江開展科技扶貧工作后,扶貧隊員發現貧困戶只有玉米、紅薯吃,于是經常買好米、肉、菜帶上山,中午在老鄉家搭伙吃飯,既能改善生活,又能增進感情。
        奇怪的是,很多人家的男、女主人從不一起出現。后來才了解到,原來兩口子只有一身見人的衣服,小孩長到五六歲還光著腚。
        出生于湖北天門農村的曾馥平被這樣的深度貧困震撼了。俗話說家徒四壁,這里的貧困群眾甚至沒有“壁”,幾根毛竹撐起一片茅草就是家了。第一次走到老鄉家門口,他還以為是牛欄。
        曾馥平很快確定,不適宜人生存的喀斯特地貌是致貧根源:沒有河流,飲水只能靠降雨積水;沒有土地,只能在石頭縫里種玉米;行路難,翻5座山才能到最偏遠的峒吉屯。
        經過多方努力,1996年9月,曾馥平帶領513名貧困戶移民搬遷到肯福科技扶貧異地開發示范區,開始新的生活。一個蛇皮袋、一把鋤頭、一口鍋就是大多數人家的全部家當。
        在荒草比人還高的荒山上,他們從挖“貓耳洞”住宿開始,蓋房子、開荒、建果園??细4宕迕駝儆鸦貞?,自己40多歲頭一次見到椪柑,吃都沒吃過,更別提去種,曾馥平等人手把手地教他們修等高梯田、種果樹、施肥。
        剛剛30歲出頭的曾馥平肩負重任,當起了“思想委員”。肯福距離縣城只有3公里,很多年輕勞動力選擇去城里打工,還有些跑回山里,“守路口”成為曾馥平一項重要工作;山里土地少、勞動量小,有些人習慣睡到日上三竿,“掀被子”又成了他另一項任務。
        “一開始很多人都有抵觸情緒,但是農事耽誤不起,只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先改變他們的觀念?!痹テ交貞?。
        沒人能想到,曾馥平允諾的好日子來得這么快。僅用1年時間,肯福示范區內的人均年收入就從不足300元提高到1270元,超過周邊地區平均水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考察后驚呼是“一個奇跡”。
        27年的歲月靜靜流淌,曾馥平從毛頭小伙變成兩鬢斑白的“毛南族兄弟”,環江縣成為全國最大的生態移民安置縣,再也沒人提起曾經“喝上沒有蟲子的水、每天吃一頓大米飯”的愿望。

        讓石漠荒山變金山銀山


        肯福好了,但異地安置只占貧困農戶的少數。環江縣40%的面積都是基石裸露的大石山區,其中下南鄉是全國唯一的毛南族聚居地和發源地,也是石漠化最為嚴重的鄉鎮。
        從2001年開始,曾馥平將主要精力轉移到下南鄉古周村這塊難啃的骨頭上。
        當時的古周村連路都沒有,曾馥平帶著一支年輕的隊伍徒步進村觀測、調研,擠住在村委會辦公室,吃的是玉米紅薯粥,喝的是地頭水。
        “我們基本摸清,人為翻耕會加劇石漠化地區的水土流失,必須改變生產方式。”專家團隊提出,將種植土豆、紅薯換成種草養牛,收入高,環境友好,還能減少勞動力投入。
        曾馥平興沖沖地召集大家開會,結果一個人都沒來。一籌莫展時,他靈機一動,買了兩罐米酒,帶上菜進山,把會開在村民家飯桌上,這才真正跟村民交上心。
        “有點不愿意,怕養牛成本高,又沒有技術?!惫胖艽宕迕褡T壯兵回憶說,一聽要改變祖祖輩輩的種植習慣,村民們大多都有意見。
        為了打消群眾顧慮,本來滴酒不沾的曾馥平天天帶著酒往老鄉家里跑,跟群眾打成一片,終于說動幾位帶頭人,率先種草養牛。扶貧隊無償提供牧草種子和肥料,又借款給大家買牛犢。
        很快,嘗到了甜頭的古周村家家戶戶都干起了養殖,收入比以前提高10倍。
        如今,全縣的牧草規模擴張到了18萬畝,一眼望去綠油油,再也看不見光禿禿的石頭山了。
        山上種樹,山下種果,地種牧草、草****,樹下養雞,周邊綠化,欄中養牛……這套曾馥平等人多年摸索出的喀斯特地區農業發展模式,如今被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采納,在西南喀斯特地區推廣應用。
        探索過程中,曾馥平發現,治理喀斯特地貌這一“土地癌癥”大有文章可做,但相關研究較為薄弱,“就像一張白紙”。他一度糾結,要不要回到研究所全心從事科研工作。
        他的猶豫隨著中國科學院環江喀斯特農業生態試驗站的建設而終結。
        目前,全世界對于喀斯特生態研究的SCI論文中,有20%出自這支團隊。“科技國家隊”的支撐,讓環江生態扶貧工作更有底氣。
        縣里的同志曾說,晚上10點還亮著燈的一定是曾馥平的辦公室。
        作為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科技副縣長,曾馥平白天干行政工作,晚上搞科研,經常深夜12點才回宿舍。
        從肯福拓荒到古周養牛,再到建立環江站,曾馥平的職業生涯真正做到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時光難倒流


        如今的曾馥平,頭戴草帽,皮膚黝黑,妥妥一個地道農民。
        1994年剛到環江時,他還是不滿30歲的年輕小伙兒,女兒才3歲。
        唐嫵玲一人留守長沙,每當要換煤氣罐時,總是忍不住念叨:老曾你趕快回來吧,家里煤氣又沒有了。
        一開始,曾馥平也以為只是去兩三年,總是跟妻子說:盡快回來。沒想到任務一件接著一件,撒不開手,竟這樣度過了27年。
        27年來,曾馥平每年在長沙與家人團聚的日子,不超過30天。即使回到長沙,往往也是工作、開會。
        “沒跟他們吃過幾次一日三餐,心里很愧疚,所以逢年過節最怕接到電話,想好好陪陪家人?!痹テ秸f,時間不能倒流,對父母、妻子和孩子的愧疚永遠彌補不了。
        女兒曾渝茜則說:“我爸爸日復一日堅持下來,改變當地貧窮的面貌,這個工作挺偉大的?!?/span>
        1996年,唐嫵玲曾帶著女兒來到環江,想動員曾馥平回去。
        但看到山里村民極度貧困的生活狀態,她又把話咽回了肚子里。“后來我是支持他工作的?!彼f。唐嫵玲受不了的,是曾馥平的各種意外狀況,光車禍就出了3次。
        一次,曾馥平因車禍斷了3根肋骨,但正趕上脫貧成效第三方評估的重要階段,他在家休息了不到一個月就回了環江。
        沒想到陪檢查組上山時他又摔一跤,再次入院。唐嫵玲知道后氣不打一處來,在電話里狠狠罵了曾馥平一通。
        還有一次,曾馥平在山里迷路,摔成尾椎撕裂。為了不耽誤工作,他堅持不住院,結果留下后遺癥。
        在肯福開荒時,由于火勢太大,曾馥平被困在山里,到晚上10點多才衣衫襤褸地逃出來。
        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
        中國在8年內,讓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在這個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中,曾馥平是參與者、見證者、實踐者,是平凡又不平凡的一分子。
        “有些群眾盡管脫貧了,但是生活質量還不高,有些還可能返貧。隨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相對貧困永遠不可能消除?!痹テ秸f,“只要地方有需求,我們就繼續留下來,把扶貧產業做大做強,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span>
        《中國科學報》 (2021-05-11 第1版 要聞)
        編輯 | 趙路排版 | 志海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

        c++相關文章:c++教程




        關鍵詞: 脫貧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邯郸市| 普陀区| 嘉祥县| 屏东市| 沙坪坝区| 新丰县| 明水县| 罗甸县| 子长县| 昌平区| 阿拉尔市| 虎林市| 台安县| 绥棱县| 监利县| 松阳县| 靖远县| 西丰县| 杭锦旗| 蒙城县| 宁海县| 高碑店市| 中超| 江都市| 鲁甸县| 理塘县| 永定县| 西安市| 邹城市| 油尖旺区| 比如县| 汝阳县| 罗甸县| 正定县| 永吉县| 确山县| 长沙市| 斗六市| 石柱| 扎兰屯市| 慈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