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在今年年底開始,蘋果準備為其歷史悠久的Mac計算平臺推出一個引人注目的新架構。這款基于ARM架構、自主研發的新處理器將對Mac的未來產生重大影響,甚至幫助蘋果構建比Mac更龐大的非英特爾新平臺。在過去的40年里,蘋果采取了一系列激進舉措,將其Mac硬件轉向完全不同的全新芯片架構。其他任何計算平臺都沒有如此成功地完成過這樣復雜的轉變,更不用說嘗試像蘋果那樣在Mac上進行三次重大變革了。從20世紀80年代的摩托羅拉68000到90年代的PowerPC,再到21世紀初的英特爾x86。每次遷移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
關鍵字:
蘋果 ARM Mac
今年9月14日,英偉達(Nvidia)宣布以400億美元的價格從軟銀集團手中收購其英國半導體子公司Arm,該協議也得到了Arm首席執行官Simon
Segars的支持。目前這筆交易正在走法律程序,等待相關國家的審批。而Arm所在的英國,以及正與美國處于貿易摩擦當中的中國的態度極為關鍵。對此,英偉達承諾Arm將繼續運營其開放許可模式,同時保持全球客戶中立性。并強調將會保留Arm英國總部并繼續擴大規模,Arm品牌也將保留,允許Arm繼續在英國進行知識產權注冊服務。Arm
CEO Simon Segar
關鍵字:
英偉達 Arm
今年5月,ARM官宣了最新一代移動處理器架構Cortex-A78,同時登場的還有Mali-G78 GPU、Ehos-N78 NPU等。 其中A78支持4大核和4小核(Cortex-A55)這樣的Big.LITTLE混合配置,顯然,這是為了兼顧性能和功耗。但對于某些設備,如筆記本來說,功耗上限更高,顯然A78就有著力不能支了。 對此,ARM本周更新了Cortex-A78C架構,面向高性能計算優化,主要服務筆記本等產品。 芯片商可配置最高8顆Cortex-A78C大核的方案(典型伸縮場景還有6大核)
關鍵字:
ARM Cortex-A78
據報道,英偉達計劃以400億美元收購英國芯片設計公司Arm。但這筆交易在中國面臨著新的難題。據報道,Arm的中國合資公司首席執行官吳雄昂(Allen Wu)持有該合資公司17%的股份。根據公司注冊文件,吳雄昂于去年11月接手了一家關鍵投資公司,目前控制著Arm中國六分之四的股東。 吳雄昂控制的兩家公司已在深圳提起訴訟,指控Arm和其在合資公司的主要合伙人(私募股權公司厚樸投資)在6月份將其非法免職。一名熟悉Arm中國董事會的知情人士說,他認為這筆交易的成功率只有50%。另外兩名知情人士透露,Arm的
關鍵字:
Arm 英偉達 吳雄昂
Ashling是一家嵌入式開發工具提供商,日前宣布在Ashling的RiscFree中為異構多核Arm和RISC-V開發提供高級支持IDE和調試器。該解決方案允許復雜的多架構、多核異構項目的開發人員使用連接到多核目標設備的單個調試探針。 越來越多的設計師開始轉向多核設計,并將不同的處理器架構(即異構內核)集成到單個SoC上。隨著工業、汽車、醫療、電信、人工智能和物聯網設計的發展和需求,SoC設計變得越來越復雜,需要組合多個CPU核(如Arm和RISC-V)已成為一種必須,而不僅僅是奢侈品,以滿足新興
關鍵字:
RISC-V Arm
據外媒Fudzilla報道,多個消息靈通的消息人士告訴他們,針對擬議的Nvidia-ARM收購,硅谷發生了大規模起義。Fudzilla進一步表示,他們已經與多家技術公司的人員進行了交談,根據討論,除了ARM和Nvidia外的所有人都認為這單交易將對行業不利。而來自中國和歐盟的監管機構可能對此表示強烈反對,但這是一個未來的問題,因為傳統上需要18到24個月才能完成重大合并。報道進一步指出,由英特爾,高通,特斯拉和芯片市場上其他一些主要參與者組成的令人興奮的聯盟正在商討中,以采取協調一致的行動,并向美國和全球
關鍵字:
Nvidia Arm 芯片
早在2013年蘋果公司就發布了64位的A7處理器,iPhone
5S之后的蘋果手機都使用64位的處理器。無論是軟件還是硬件64位相比于32位在性能等方面都有著更大提升,根據最新的ARM Cortex-A
CPU內核細節顯示,代號為Matterhorn和Makalu的內核停止對32位軟件的支持,這也從側面標志著32位時代的結束,智能手機64位軟硬件生態將全面普及。安卓相比于iOS在64位生態布局上稍慢,特別是硬件生態方面。2014年的安卓5.0系統版本就開始支持64位,2019年谷歌才宣布旗下Pla
關鍵字:
ARM 32位
前不久NVIDIA宣布斥資400億美元收購ARM公司,這件事引發的業界轟動還沒完,對ARM的CPU、GPU甚至NPU業務都會有重大影響。NVIDIA看上ARM的主要是CPU業務及生態系統,但ARM的Mali GPU顯然不會入NVIDIA的法眼,在GPU技術上他們才是老大,所以收購ARM之后,有一種看法就是NVIDIA會把自己的GeForce用于ARM的GPU,取代Mali GPU。在日前的ARM DevSummit開發者峰會上,NVIDIA創始人、CEO黃仁勛也回應了這個說法,他表示ARM被收購之后還會繼
關鍵字:
GeForce Mali GPU NVIDIA ARM
今年蘋果的新品真的太多了,據外媒最新報道稱,iPhone 12在本月發布后,接下來首款采用定制化Apple Silicon處理器的Mac將作為11月 "另一場發布會"的一部分公布。在6月份的WWDC主題演講中,蘋果宣布將從今年晚些時候開始為Mac從英特爾轉向自己定制設計的處理器,并承諾每瓦特的性能將領先于行業。當時,蘋果表示,計劃在今年年底前出貨第一臺采用Apple Silicon的Mac,并在兩年左右的時間內完成過渡。Apple Silicon處理器基于Arm架構,這意味著未來的Ma
關鍵字:
蘋果 ARM Mac
英國芯片設計公司Arm知識產權產品部門總裁雷內·哈斯(Rene Haas)表示,即使被英偉達收購,該公司也將繼續使用"防火墻",以確保其新東家不會接觸到Arm客戶的機密信息,也不會提前接觸到Arm的產品計劃。英偉達斥資400億美元收購Arm的交易將重塑全球半導體行業,因為后者長期以來始終扮演中立角色,向蘋果、高通和其他芯片公司提供知識產權授權。英偉達承諾,將在整個芯片行業保留Arm公開授權該公司技術的商業模式。但由于芯片從想法變成實際產品需要數年時間,因此Arm的客戶經常在與其討論授權
關鍵字:
Arm 英偉達 NVIDIA
在日前舉辦的GTC 2020秋季站主題演講中,NVIDIA接連發布了全新處理器——數據處理單元(DPU)、Ampere(安培)架構的RTX A6000、RTX A40兩款專業圖形卡和計算卡、宣布打造英國最強大超級計算機“劍橋1”等重磅產品和消息。結尾,黃仁勛以NVIDIA與ARM合作的最新進展結束了他的主題演講。NVIDIA上個月宣布以400億美元收購這家英國半導體設計公司。黃仁勛表示:“ARM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CPU,我們將共同向ARM生態系統提供NVIDIA加速器和人工智能計算技術。”去年,黃仁勛曾宣
關鍵字:
Arm 英偉達 NVIDIA
9月28日消息,在近日舉辦的國科嘉和基金2019年度合伙人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受邀出席,并發表主題為《迎接開源芯片新潮流》的演講。倪光南表示,目前在信息技術領域中國有短板和長板。其中兩大短板分別是“一硬一軟”。“硬”的就是芯片,“軟”的是基礎軟件,包括操作系統、工業軟件等。并提到,希望投資基金予以關注,盡快把短板補足,“因為一天沒有彌補,就有一天有遭到卡脖子的風險。”芯片方面的短板,除了芯片制造目前已經被卡的很厲害外,未來芯片發展,在芯片架構方面也應當不受制于人。CPU芯片架構方面,目前世界上兩大
關鍵字:
ARM RISC-V
據媒體報道,“2020中國500強企業高峰論壇”于2020年9月27日至28日在河南省鄭州市舉辦。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出席“第四屆信息安全產業發展論壇”并演講。談及英偉達對ARM的并購,倪光南表示,“我相信我們商務部可能會否了這個并購,是不是能夠并購成呢,也不知道。總而言之,AMD將來也不能是我們很舒服地用”。
關鍵字:
英偉達 ARM
近年來,我們看到人工智能(AI)和機器學習(ML)的應用擴展到更廣泛的計算機和移動應用領域。現在,就像低成本圖形處理單元(GPU)的普及推動了深度學習革命一樣,硬件設計(而不是算法)被預測為下一個重大發展提供基礎。 隨著大型企業,初創企業和中小型企業等公司爭相建立支持AI生態系統的基本AI加速器技術,包括知識產權(IP)在內的無形資產的保護將成為該領域成功的關鍵方面之一。 近年來,ML模型的size大幅增加(大約每3.5個月翻一番),已成為ML模型準確性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之一。為了保持這種近乎摩爾定
關鍵字:
人工智能 AI芯片 英特爾 高通 ARM
隨著芯片精密到原子大小的電路和電子物理的極限,英特爾(Intel)共同創辦人摩爾(Gordon
Moore)所提出的摩爾定律(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大約每兩年會增加一倍,也表示效能會增強一倍)已經放慢,也有人說已經結束。但是,另一個定律正在崛起,對電子運算下一個半個世紀同樣重要。這個定律大致是,驅動人工智慧的硅芯片,每兩年表現可提高逾一倍,效能的提升可歸因于硬件和軟件,但穩定發展之下,已成為大至自駕交通工具,小到個人裝置的臉部,語音和物體識別等各方面的要素。專欄作家Christopher
關鍵字:
Arm 英偉達 NVIDIA
arm+fpga架構介紹
您好,目前還沒有人創建詞條arm+fpga架構!
歡迎您創建該詞條,闡述對arm+fpga架構的理解,并與今后在此搜索arm+fpga架構的朋友們分享。
創建詞條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企業會員服務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征稿 -
友情鏈接 -
手機EEPW
Copyright ?2000-2015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PRODUCT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電子產品世界》雜志社 版權所有 北京東曉國際技術信息咨詢有限公司
京ICP備12027778號-2 北京市公安局備案:110108205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1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