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DisplaySearch發布的報告,全球OLED產業在2009年創下紀錄,產值達到8億2600萬美元,比2008年度成長35%;手機對于AMOLED有強勁需求,是去年整體OLED產業創下佳績的主因,也讓AMOLED產值首度超越PMOLED,前者為5億3700萬美元,后者為2億9011萬美元。此消彼長的態勢,主要是因為手機有從clam-shell設計轉向智能型手機的趨勢,前者需要PMOLED作為次要顯示幕,而后者需要較大尺寸之主動矩陣顯示幕。DisplaySearch分析家HiroshiHayas
關鍵字:
OLED AMOLED PMOLED
2009年OLED經由高階手機等終端產品需求力推,OLED總營收交出8.26億美元的成績,比2008年增長了35%.根據DisplaySearch統計,AMOLED在2009年總營收達5.37億美元,首度超越PMOLED約2.91億美元的規模,成為OLED主流產品。促使此結果的原因主要在于智能型手機需求翻揚,而手機品牌業者多以AMOLED當成有更大尺寸屏幕的智能型手機面板所致。
至于2009年業者表現方面,SamsungMobile仍是全球OLED最大供應廠家,其2009年OLED營收達5.66
關鍵字:
OLED AMOLED
索尼公司日前宣布,由于滯銷的原因,該公司已決定從3月底開始停止在日本供應其于2007年推出的11英寸OLED電視。為了解OLED在我國的發展,記者采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物理學會液晶分會會長歐陽鐘燦。作為"文革"后國內第一批學液晶物理專業的研究生,他關注我國的液晶技術和產業已經有三十多年了,對OLED也有相當多的了解。
OLED顯示技術依驅動方式不同,分為無源驅動OLED(PMOLED)和有源驅動OLED(AMOLED)兩種。中國現有的生產線大多為PMOLED,只能做成4英
關鍵字:
索尼 OLED TFT-LCD
索尼公司日前宣布,由于滯銷的原因,該公司已決定從3月底開始停止在日本供應其于2007年推出的11英寸OLED電視。為了解OLED在我國的發展,記者采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物理學會液晶分會會長歐陽鐘燦。作為“文革”后國內第一批學液晶物理專業的研究生,他關注我國的液晶技術和產業已經有三十多年了,對OLED也有相當多的了解。
OLED顯示技術依驅動方式不同,分為無源驅動OLED(PMOLED)和有源驅動OLED(AMOLED)兩種。中國現有的生產線大多為PMOLED,只能做成
關鍵字:
OLED AMOLED
OLED經由高階手機等終端產品需求力推,2009年OLED總營收交出 8.26億美元的成績,較2008年出現35%的成長性,其中AMOLED的年產值,也首度超越PMOLED,成為OLED主流產品。
根據統計,AMOLED在2009年總營收達5.37億美元,首度超越PMOLED約2.91億美元的規模,促使此結果的原因主要在于智能型手機需求翻揚,而手機品牌業者多以AMOLED當成有更大尺寸屏幕的智能型手機面板所致。
至于2009年業者表現方面,Samsung Mobile仍是全球OLED最大供
關鍵字:
Samsung OLED AMOLED
OLED經由高階手機等終端產品需求力推,2009年OLED總營收交出8.26億美元的成績,較2008年出現35%的成長性,其中AMOLED的年產值,也首度超越PMOLED,成為OLED主流產品。
根據DisplaySearch統計,AMOLED在2009年總營收達5.37億美元,首度超越PMOLED約2.91億美元的規模,促使此結果的原因主要在于智能型手機需求翻揚,而手機品牌業者多以AMOLED當成有更大尺寸屏幕的智能型手機面板所致。
至于2009年業者表現方面,Samsung Mobil
關鍵字:
Samsung OLED AMOLED
E-Ink顯示系統取決于懸浮在透明液體中的黑白微粒。當在上面的電極板上方施加一個負電場時,帶有正電荷的白色粒子就會在電場的作用下被吸引到電極板處,在那里聚集,使電極板處顯示白色,同時,帶有正電荷的黑色粒子在電場作用下被排斥到底部隱藏起來。當在上面的電極板上施加一個正電場時,黑色粒子和白色粒子的運動正好相反,這就是電子紙的基本原理。
電子紙原理
用微笑曲線來描述電子書產業鏈最為合適:內容供應商和電子紙制造商分處曲線利潤最為豐厚的兩端。當出版商、閱讀器品牌商以及電信運營商各
關鍵字:
E-Ink 電子紙 LCD OLED
OLED是指有機半導體材料在電場作用下發光的技術,為全固態結構,主動發光,無需背光源。與LCD(液晶)相比,它具有許多優勢,如高亮度、高對比度、超輕超薄、響應時間短、無視角限制、低功耗、抗震性能好、工作溫度范圍寬、能實現柔軟顯示等。OLED被業界認為是最有發展前景的新型顯示技術之一,也是國際上高技術領域的一個競爭熱點。
清華大學自1996年開始OLED技術研發,2001年成立維信諾公司進行生產工藝技術開發和生產線設計與建設。在十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維信諾公司與清華大學緊密合作,全線貫通了實驗室研發
關鍵字:
OLED LCD 中國電子展
由于TFT LCD面板尺寸以及顯示技術發展已經接近極致,近年來友達積極開拓具備自發光特性的新顯示技術,包括重啟有機電激發光二極管(OLED)投資等,友達近日表示其將在今年第三季度開始安裝新的生產線設備,在2011年量產用于手機和移動設備的中小尺寸AMOLED面板。
此OLED生產線的設備來源將是改造目前公司閑置的3.5G LTPS線。
關鍵字:
TFT-LCD OLED AMOLED
近期Sony暫停OLED電視在日本的銷售與生產,日前Samsung與LG卻宣示加碼布局中大尺寸OLED市場,并分別將于2011年和2010年5月推出OLED筆記本電腦及電視。
目前,Sony為全力搶攻3D顯示器事業版圖,加上認為短期內看不到OLED電視的市場獲利,已大幅縮減大尺寸OLED面板的著力點。反觀Samsung、LG可支配的研發資源較多,除上游材料之外,其他供應鏈環節均可自行發展,因此兩大面板廠商投入中大尺寸OLED市場的積極度,將可為觀察OLED電視能否達成商品化的一大指標。
為
關鍵字:
Sony OLED 3D 顯示器
針對當前國內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產業發展現狀,清華大學教授邱勇16日在上海舉行的2010中國平板顯示學術會議上表示,目前需要資源整合,適當地對產業布局和區域發展重點進行宏觀調控。
OLED被視為繼LCD、PDP之后發展潛力最大的新型平板顯示技術。中國作為全球電子產品制造大國和消費大國,也被看做是目前全球最大的OLED應用市場。賽迪顧問預測,未來三年,隨著消費電子產品終端需求的不斷增加,中國對OLED面板需求將迅速增長。
邱勇認為,發展OLED產業對我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OLED技術將
關鍵字:
OLED LCD PDP
據中國OLED網訊 綠色、低碳已經成為了技術創新和發展的主旋律之一。2010年2月3日,胡錦濤總書記呼吁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高內需與新興創新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中國已著手將刺激政策的重點轉向產業升級,轉向靠科技進步、勞動力素質提高、管理創新推動經濟發展。史無前例的37個“加快”,充分表明此番講話是迄今為止中國領導人就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問題發表的語氣最堅決的言論之一,表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已成為一項更加緊迫的任務。而綠色低碳經濟將成為經濟增長、產業升級的主要動力之一,以真正
關鍵字:
LED OLED MOVD
OLED,即有機發光二極管,又稱為有機電激光顯示。因為具備輕薄、省電等特性,2003年開始,這種顯示設備在MP3播放器上得到了廣泛應用, 而對于同屬數碼類產品的DC與手機,OLED屏幕卻具備了許多LCD不可比擬的優勢。OLED也是大家期待的電子書顯示技術之一,雖然與電子墨水的概念相差甚遠,但是對顯示效果的提升非常顯著,可以說OLED未來將是E-ink不可忽視的對手。
蘋果iPad是電子書閱讀器的新選擇,他代表了不僅僅是蘋果對電子書出版業的進軍,也代表了蘋果對電子書顯示的要求,在測試中iPad的I
關鍵字:
E-ink OLED LCD
目前,順應綠色能源產業的倡導,LED與OLED技術已成為成長潛力最好的產業之一,全球LED與OLED市場規模越來愈大。
市場研究機構SBI預估,現今全球LED與OLED市場規模已超過50億美元,其中美國占據10億美元。相比于2007年成長幅度大50%。SBI進一步預估,2013年全球LED與OLED市場規模將可達140億美元,而美國可達30億美元之市場規模。
LED比起傳統的白熾燈在轉換能源上還具有效率。一般來說,LED轉換效率為80%,而白熾燈只有20%。
長遠來看,建立愈多的LE
關鍵字:
LED OLED
日本廠商Sony在近日在日本市場暫停銷售OLED,就在很多人為OLED面板的前景擔憂的時候,韓廠三星突然傳出打算投資8.66億歐元在韓國南部忠清道省(Tangjeong)新建一座5.5代線OLED面板廠,然OLED普及曙光乍現。該公司指出,正在考慮增加OLED面板產能,分析OLED市場后再來確定OLED的出貨量規劃。
目前,三星在其忠清道省的第四代OLED面板廠月產能達到2萬片,在全球AMOLED市場也處于領先地位,不過受限于較小的切割面積和較低的良品率,AMOLED面板主要應用在手機、數碼相機
關鍵字:
Sony OLED AMOLED
am-oled介紹
您好,目前還沒有人創建詞條am-oled!
歡迎您創建該詞條,闡述對am-oled的理解,并與今后在此搜索am-oled的朋友們分享。
創建詞條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企業會員服務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征稿 -
友情鏈接 -
手機EEPW
Copyright ?2000-2015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PRODUCT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電子產品世界》雜志社 版權所有 北京東曉國際技術信息咨詢有限公司
京ICP備12027778號-2 北京市公安局備案:110108205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1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