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軟大會促軟件行業穩步發展
——
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交換一下,一人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我們交換一下,一人就有兩個思想。
--------肖伯納
沒錯,“中國軟件技術大會”就是一個中國軟件人思想交流的開放的、中立的平臺。
國外經常有一些純粹技術性質的大會,技術專家們可以在這樣的舞臺上暢所欲言,發揮自己的技術專長,交流技術心得,把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觀點闡述出來。這對于其他程序員或技術專家來說可能會很有幫助,從而能極大地提高整個軟件行業的總體水平。我們國內也有很大一批資深的技術專家,他們有著豐富的經歷,但卻沒有合適的渠道講授給我們廣大的程序員。國內雖然有一些技術性大會,但往往是由特定廠商舉辦的,基于這些廠商的特定技術。這樣就可能存在一個厚此薄彼的技術性壁壘,不便于廣泛的技術交流與發展。“中國軟件技術大會”第一是想建立一個中立和開放的思想交流平臺;第二是想由此引領中國軟件人對軟件技術和軟件產業作更多、更深入的思辯,為中國軟件業的健康、穩步發展貢獻出一份力量。
正如中科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左春所言:“中國軟件開發人員、技術專家和軟件企業在學習國外先進軟件技術和思想,并對方法學進行深入思考的同時,要結合中國軟件人和我們企業自身的特點,注重交流、合作與聯合,減少重復的工作,規避一些可能遇到的技術陷阱,對新技術進行利弊分析,總結出適合我們自己的軟件發展思路。”對此,我們可以從軟構件層面和技術層面作了進一步的思考。
整個軟件行業的軟構件是我們軟件企業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其中包括軟件企業中的程序員或者說軟件工程師,軟件企業中的技術骨干或者說技術專家,以及承載這些技術力量的載體 — 軟件企業和企業中的人文環境。通過對軟件行業的軟構件之間的整合與協調并形成合力,對于提高軟件企業的產出和產能,是至關重要的。而這種整合和協調就需要在不同企業之間進行通暢地溝通交流。
首先,對于剛剛跨入軟件行業的軟件開發人員或是即將成為軟件開發人員的學生而言,在學校學習的知識往往與企業的實際應用存在一些差距,這種差距還正在呈現逐漸擴大的趨勢。這一群體往往不了解企業的實際應用需求,不了解個人在行業的發展方向等,他們特別需要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技術專家給他們指點迷津、傳道授業。
其次,對于多年奮戰在一線的程序員來說,工作經歷已經比較豐富,開發思路和方法都比較穩定了,但是不同企業甚至同一企業不同部門的程序員在開發應用時往往存在一些重復性工作。同時對于技術人員這個群體來說,總體上說他們比較內向,習慣自己鉆研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不太愿意相互之間交流。這種交流的缺乏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一個企業內和企業之間的信息交流舞臺,阻礙了技術個體和群體之間順暢的交流與合作。
再次,對于我們的軟件企業來說,行業內相互交流也顯得特別重要,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規劃企業的發展方向,提高生產效率和生產力,促進軟件業的軟課題思想的形成。
從技術層面來看,近些年,新的軟件技術層出不窮,其中不乏革命性的創新技術,但同樣也不排除有炒作與泡沫的成份在里面。因此一雙能夠辨別真偽的“火眼金睛”對中國軟件人來講是必不可少的,練就它的途徑是實踐-交流(學習)-再實踐。中國軟件企業中的軟件人必須在三個領域認真學習和深入思考,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把握技術發展的動向。這三個方面分別是:軟件設計方法與設計方法學、軟件工程管理學、軟件工具和平臺技術。
軟件設計方法經歷了結構化編程和面向對象編程,近幾年又在面向對象基礎上形成了面向方面、面向模式和面向特征驅動編程和設計思想。這些設計方法都是從大量軟件設計實踐中總結出來,并且又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它形成了我們技術交流的有效工具,是非常值得中國軟件人學習的。但是,目前中國現狀是:大多數的軟件設計還停留在源代碼的層次上,對實際應用軟件開發中應用的面向模式和領域建模的技術交流涉及太少。中國軟件應用由于起步晚,使用了大量的最新開發技術和工具,具有很強的技術后發優勢,但是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后發優勢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如果沒有前瞻性的眼光,所謂的后發優勢也只是暫時的,當新技術取代老技術時,這個優勢也就隨之不復存在了。左總在解釋這個問題時舉例指出,中國的許多應用軟件都采用了目前比較流行的B/S結構,但是我們卻忽視了B/S結構也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由于兼顧HTML頁面技術,使得編程的方法并不簡捷,應用的穩定性也并不高,數據的虛擬存儲支持也不完善,很顯然它是一種高速發展的技術。國外很多大的軟件企業都在改進這樣的技術,所謂智能客戶端(Smart Client)的新技術正伺機發展。試想,假如有朝一日B/S結構被淘汰了,我們還能留下什么?因此,我們強調的是獨立于開發環境和工具的設計方法和方法學。我們自身的價值在這一層面是可以移植的。而目前這類問題我們關注了多少?交流了多少?
為了把握好軟件設計方法的發展趨勢,中國軟件企業中的軟件人除了要學習最先進的設計工具外,還要掌握創造設計方法的方法,也就是設計方法學。目前在這方面的研究可謂鳳毛麟角,更加談不上有一套自己的理論體系了,因此中國軟件人要學習和思考的東西還很多,更需要經常性地交流與合作。
工程管理學的理想境界就是要讓軟件生產像大樓的建造一樣,只要設計出了一張圖紙,工程施工人員就可以按照規范的流程將圖紙完美的變成一座大樓。但是,中國的軟件業目前缺少的就是這樣一套規范的可操作的管理流程。目前,國際上比較流行的過程管理規范很多,中國的軟件企業應加強引進和消化,最重要的是解決過程管理的方法和可操作性。大家知道管理是有成本的,競爭是要高效的,這種高效和成本本身是一對矛盾。如何解決這對矛盾我們需要廣泛的交流。
最后,軟件工具平臺技術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關鍵領域,它包括操作系統、數據庫、集成化的開發工具、中間件等,也包括面向行業或領域的通用業務平臺。軟件行業很多的高技術思想都主要來自這幾個方面,它是軟件產業鏈條上最重要的一環,也是國內軟件企業的薄弱環節。顯然,有效的技術交流機制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