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民族主義的破產
技術民族主義的另一面則是技術民族虛無主義,其 表現形態就是“外國的月亮更圓”,對跨國公司的技術 崇拜無比,將自身的市場拱手相讓.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工信部及武漢市政府與跨國公司日產在3月份簽署了協議書:工信部制定包括充電網絡建設和維護,促進電動車大規模使用的綜合規劃;在2011年日產將在武漢首先推出電動車.奇怪的是,未來的新能源車將需要不同的傳動和 系統組合,目前日本只有本田和豐田兩家公司在研制核心的傳動系統、混合動力系統和電機方面有全球競爭優勢,日產是日本新能源車里最弱的,其Altima動力系統就是買的豐田的系統.讓日產成為制定中國電動車行業標準的唯一主角,根本沒有讓本土企業在參與標準制定中獲取 創新的相關知識(至少人家諾基亞、西門子控制的國際通信標準組織還讓我們華為、中興參加),這是比“以市場換技術”更不公平的選拔機制.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96035.htm國家審計署在最近的《國務院關于2008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中指出:引導和支持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相關政策措施有待進一步完善.以汽車行業為例,國內汽車生產企業大多采取“以市場換技術”的方式與國外公司合資合作,但在技術、品牌、產品制造和營銷網絡等方面保護中方權益、推進“以市場換技術”的規定不健全,既影響了“以市場換技術”的實施效果,還在一定程度上壓縮了自主品牌的市場空間.——讓人汗顏的是,這份報告不是出自計委、工信部的技術專家之手,而是出自以數字說話的審計師之手.
全球化時代的拿來主義
其實技術民族主義與技術民族虛無主義背后有著一個共同的不可告人之處,那就是對自己的不 自信,千方百計想讓行政之手設置更高的進入壁壘,讓壟斷企業有著更多的理由(尤其是以國家安全的名義)踩死中小企業創新的綠芽.
在技術越來越趨向于“云計算”的今天,政府絕無能力為企業判斷技術的優劣、選擇未來的技術走向,為此,最好的政府行為,就是開放市場、開放標準、讓更多的企業參與競爭.自由競爭是創新最好的土壤.
同時,政府之手也可以為新技術主動提供市場需求,鼓勵更多的企業參與創新,這就是“以市場播技術”的戰略.例如,我國太陽能電池產業產能已經占到全球一半,但由于長期出口為導向,定價權掌握在外國手中.財政部今年3月出臺加快推進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的實施意見及相關補助辦法,政府將對裝機容量大于 50千瓦的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項目提供每瓦20元人民幣的補貼.這項從需求著手扶持太陽能行業的補貼措施,有望吸引逾1000億元的民間投資,使眾多企業參與競爭,這將有助我國在未來三年成為全球主要的太陽能設備市場.正如19世紀的美國經濟增長模式從以出口為導向,轉向更多地依賴內在動力一樣,目前中國也開始著力“向內”尋找驅動自身經濟增長的動力,向“大陸型經濟”轉變,此時“以市場播技術”的戰略的意義更加凸顯.當然,這個“以市場播技術”戰略,建立在一個開放、平等競爭的市場基礎上,而非上述在新能源車標準的制定上限制供給、長官意志的市場基礎上——那是一個讓本土有志創新的企業扼腕嘆息、無緣參與的市場.
蘇小和在《為全球化申辯》一書評論道:“全球化的確能拓寬每個人的視野,增加每個人的權利,今天的部分中國人之所以相比'文革'時期有了顯著進步,正是因為全球化讓我們長了見識,我們漸漸變得耳聰目明,漸漸知道了我們自己的真相.所以,那些抵制全球化的人,可能更多的時候是在捍衛國家利益、族群利益,而把每個人的發展放在了相對偏僻的位置.”
我不禁想狗尾續貂:技術民族主義者,正是希望將技術創新的真正全球化發展放在相對偏僻的位置.此時,龍芯笑了,MIPS笑了,拜德也笑著給魯迅的名言加上這么一句:
我們要拿來.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沒有拿來的,科技不能自成為新科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