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價格暴跌:光伏企業重簽長單
在歐洲光伏太陽能繁花似錦時,國內太陽能電池及組件生產商為了能夠控制原材料,與上游(多晶硅及硅片)企業簽訂了大量的長期供應合同(下稱“長單”)。但金融風暴突降后,長單成了燙手的山芋。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94179.htm“我們正在與客戶重新修訂之前的長單條款。”生產硅片的浙江昱輝陽光能源有限公司(下稱“浙江昱輝”)董事長李仙壽5月5日下午告訴CBN記者。
除了浙江昱輝,國內其他上游太陽能公司也都在重修訂單,業內人士估計,修改的總量達數十億美元。
近3年來,多晶硅的奇缺和太陽能電池市場的火爆,將多晶硅的價格捧高到每公斤500美元的天價。下游企業通過簽訂5~10年的長期合同,鎖定原材料價格以防止“斷糧”。
但國內重簽訂單的趨勢已來臨。不久前,全球最大多晶硅制造企業之一MEMC公司就與無錫尚德、一家臺資企業修改了長單中的多晶硅價格。
硅片制造企業LDK公司的一位客戶向CBN記者透露,正在就重簽協議與LDK商討,不過其本人還不知道結果,但重簽“不是我們一家”,而是一種趨勢。
4月21日,德國光伏制造商Conergy又向MEMC提出要“撤銷”一份價值數億美元的十年長單。李仙壽說,大部分企業不會采取取消訂單這種激進的做法,“雙方要考慮長期的合作關系。”
不能完全取消訂單的另一個深層次原因是,下游企業簽訂長單時已將一部分的預付款打到了上游公司的賬戶中,后者拿到錢后再生產多晶硅和硅片。
因長單時間跨越8~10年,下游所支付的定金有時要超出其一兩年內到手的原材料總額。如果全部取消合同,定金就打水漂了。
長期訂單不會撤銷,但里面的很多條款需要重議。江蘇中能硅業一位高層就向記者透露,現在預付款方面已經從現金支付轉向了賬期、承兌票據和信用證等。
李仙壽說,每季度或每6個月,上下游公司都會重新看一下多晶硅的現價情況,彼此再決定如何購買。
“現在的操作模式,基本是修改價格和數量。當然,上游供應方期待只改定價、數量不變但拉長供貨時間,以便維持訂單總額不動。但這就要看雙方協商的情況了。”一位采購經理說道。
多晶硅價的走軟、市場需求變弱以及多晶硅產能的擴張,都引發了“長單”模式的崩潰。
但從去年9、10月起,受市場蕭條影響,多晶硅從500美元/公斤一路暴跌至70~80美元/公斤。
電池企業如不重議“鎖定價格”的長單,后果將不僅是類似去年年底減值和計提那么簡單;還會因現階段市場價和前期鎖定價的嚴重背離,墊付兩者的巨大差價。
僅無錫尚德一家公司2006年起握在手里的長單就價值70億美元以上,時間跨度為十年。晶澳太陽能、林洋新能源等其他電池組件廠也有總計十多億美元的這類長單。
而且,市場銷售低迷,也很難讓長單模式維系下去。
一位太陽能企業的高層透露:“盡管4月份的太陽能出貨情況已比前三個月有所好轉,但市場是否回暖還要看5、6月。”
相對于微弱的需求,更具挑戰性的是上游產能還在擴大,多晶硅價格還可能繼續下滑。
國際七大多晶硅企業的產能將從2008年的2.8萬噸翻至2009年的4.72萬噸,我國今年投產的多晶硅產能也可能總計9000噸左右,2010年全球總產能合計為10萬噸之高,多晶硅很可能過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