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產業振興規劃:從激進到溫和
公眾的熱情總像股市里的消息,常常“見光死”。在《電子信息產業調整與振興規劃》出臺前,人們曾樂此不疲地炒作,而正式出臺后,熱情反而淡了。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93740.htm而事實上,《規劃》前后兩稿內容的調整,有很多意味。從過度強調自主性,過度強調產業某一環節的激進策略,轉向溫和的漸進式發展,且更加貼近應用。
比如筆者一直關注的半導體行業。《規劃》草案中,原本有句著重強調的話,即“加強芯片制造和設計能力,逐步建立自主可控的集成電路產業體系”。在最終稿中,成了“完善集成電路產業體系”,占據內容比例最大的,則是如何整合研發、制造、終端、市場需求、人才、環保等產業資源,最終實現突破。
這也體現在其他戰略產業上。比如平板領域,目標仍是突破平板顯示面板瓶頸,帶動顯示產業整體轉型。但強調的是“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同樣是完善產業體系。在自主性上,則溫和地表示,“逐步掌握顯示產業發展主動權”。軟件、通信業的發展模式的表述也基本類似。
文字表述變更背后,顯然是深刻的現實。“自主可控”之類的詞匯,確實能調動起情緒,讓人看著就來勁。畢竟許多領域,中國雖有市場,但技術力量弱小。
但走向“自主可控”恐怕沒那么快,畢竟核心技術非一朝一夕能獲取。短期內中國優勢仍在于制造以及龐大的需求,在制造業本身面臨迫切轉型壓力下,完全依靠自主技術力量支撐,顯然不現實。
最終稿顯然比以往更加強化信息技術與工業的融合。“應用”、“系統應用”、“融合應用”等詞匯出現頻率很高,遠多于初稿。而且,貼近民生的領域最受關注,它強調加強信息技術在教育、醫療、社保、交通等領域應用,并且要服務“三農”,加速推進農業和農村信息化,發展壯大涉農電子產品和信息服務產業。顯然呼應了近期國家宏觀政策。
這種改變,吻合了這一文件名稱中的關鍵詞,即“規劃”與“調整”,它強調的是系統性,而非激進的局部變革。后者可能獲得部分優勢,但無益于化解中國未來三年面臨的危機與難題。
但是,如果以為中國電子信息產業漠視創新,為短期目標讓路,那太小看了中國。溫和的表述,同樣充滿著力量。
比如在平板顯示領域,它首次表示“重點加強海峽兩岸產業合作”,而這正是業界目前強調的焦點,它有助于產業鏈完善,不至于過度依賴日韓;而在幾乎所有的行業,最終稿都提到了行業標準與規范,顯示出中國借助資源優勢獲得話語權的欲望;而“優惠”、“投資”“人才”、“平臺化”等詞匯的高頻率,更是體現了國家對這一產業的扶持力度。
當然,這種力量,相對最終稿傳達的整個系統創新,尤其是將信息技術滲透到國計民生的思路,都只能算是局部動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