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電子業鏡鑒:創新及回避價格戰
兩家經營風格迥異的日本電子巨頭,這次不約而同地把衰退原因,歸咎于受全球金融危機、日元快速升值、產品價格下降及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
2月16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08年第四季度,扣除物價變動因素,日本國內生產總值按年率計算下降12.7%,日本經濟創近35年來最大季度降幅。其中,出口環比下降13.9%,個人消費開支環比下降0.4%,企業設備投資環比下降5.3%。
還有一點相同的就是,索尼和佳能都把應對金融危機的路徑,濃墨重彩地指向了中國市場。
全線衰退的魔咒
索尼近日發布的預虧財報顯示,公司將出現14年來的首次年度虧損,在截至3月31日的財年(2008年4月至2009年3月)中將凈虧損29億美元。而佳能2008年度財報則顯示,集團總經營利潤較上年下降了34.4%,也出現了自2000年以來的最大衰退。
液晶電視是索尼最大的產品線,去年其電子業務23%的收入來自于電視機,而現在液晶電視也是造成索尼14年來首次虧損的主要原因。2008財政年度,索尼宣布因主打產品電視機等銷售額降低,將出現2000億日元的經營赤字。
更為嚴峻的是,由于日元升值導致日本電子巨頭們在歐洲和北美市場的產品價格競爭力持續下降,尤其是在韓元貶值的情況下,其競爭力顯然已大大落后于三星、LG等韓國消費電子企業。同時由于歐美消費電子市場需求的萎縮,索尼的液晶電視、數碼相機等業務市場占有率也明顯下降。
不過,對于善長精耕細作和不斷創新的索尼來說,2008年還是創造出了VAIO筆記本電腦和α單反相機兩個市場奇跡。隨著索尼P系列“酷袋”筆記本年初在美國CES上的驚艷亮相,索尼的“VAIO”品牌的電腦風行亞洲,并領導了全球家用電腦的時尚潮流。而α系列單反相機的上市,也一舉打破了佳能、尼康雙雄壟斷的市場格局,迅速蠶食高端數碼相機份額,確立了三足鼎立之勢。
而索尼只不過是限于全行業虧損境地的日本消費電子業的一個縮影。
中國因素
“我們的敵人除去經濟衰退外,還包括我們的挑戰者和我們自身。”2月18日,佳能(中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小澤秀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在2008財年的下半年,因為外部經濟環境因素和行業競爭加劇,佳能市場表現并非上乘,不過其在中國市場依舊獲得20%的銷售成長。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佳能的市場重點都放在北美以及日本,這種布局固然能帶來強勁的利潤,但一旦這些市場出現下滑,對于整體業績的影響巨大。”小澤秀樹表示,他正在努力向日本總部申請更多對中國市場的支持和優惠措施。在他看來,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已遠非人們熟悉的“金磚四國”可以定義,“現在的中國市場,應該是等同于北美、日本市場重要性的‘佳能三極’之一”。
而對于索尼來說,中國市場在2007年就已經成為了僅次于美國市場的“第二大海外市場”,2007年索尼中國公司的銷售收入達到51億美元,按照索尼公司的預測,2010年索尼中國市場的銷售收入將突破100億美元并實現戰略盈利。
索尼中國總裁永田晴康此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全球金融危機肯定會對中國市場產生一定影響,但索尼對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對中國市場的潛力和前景充滿信心,尤其是2008-2011年是中國的數字娛樂業和消費電子業向高清網絡化過渡的重要時期,產業升級和消費需求會帶來巨大的商機。
清華經管領導力研究中心研究員、企業發展戰略專家秦合舫指出,實際上中國因素已經不止一次幫助日本擺脫經濟危機。據日本財務省統計,2003年,日本對中國大陸、中國香港特區、中國臺灣地區貿易收支實現順差274億美元,折合為3.26萬億日元,這種增量在當年日本經濟2.5%的增長當中占有0.7個百分點。而2001-2003年這段時間,正是日本經濟由90年代長期衰退、低迷到出現轉折進而復蘇的階段。
挖掘高附加值市場
“陷入同質化的低價競爭,是索尼不愿看到的,面對經濟危機,產品利潤更成為企業生存發展的關鍵,只有不斷推出高品質高附加值的創新性產品,索尼才能夠更好的發展。”2月10日,索尼(中國)有限公司VAIO中國事業部總監大西潤對記者表示,即便陷入全球性的經濟危機,但中國市場20-35歲的時尚年輕族群正在成為社會消費的中堅,“我們做了廣泛的市場調查,這部分消費者雖然會因為經濟危機而節約日常開支,但對于真正喜歡的時尚數字產品,他們還是會傾囊購買”。
與索尼的市場策略不謀而合,佳能也將其今年全系列的春節新品冠以“年輕、色彩”的主題。
“2009年佳能的產品將由此更加貼近年輕消費者。”小澤秀樹表示,五顏六色的數碼相機是佳能“年輕人戰略”的主要載體,而色彩主題所暗含的拍攝與打印的技術,更為豐富的產品主體和附加值也可以幫助佳能獲取較好的利潤。
對于價格戰,小澤同樣表示厭惡,“經濟形勢好的時候,或許我們還能夠承受競爭對手挑起的價格戰,但現在是一片虧損的局面,我相信這個階段也沒有人有能力發動價格戰了”。
秦合舫表示,歷史上索尼就是一個善于以獨創性產品引領消費時尚的公司,無論是wolkman,還是PS,索尼取得成功的產業,都是以自己特有的創新能力開發獨一無二的產品以建立競爭優勢,這無疑能為其帶來更多的產品溢價。(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