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業30年:一葉扁舟與聯合艦隊之思
第七個五年計劃(1986-1990年)期間,我國國民經濟堅持改革開放的總方針,沿著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道路探索前進。這其間,一度出現通貨膨脹,遇到了暫時困難。在此大環境下,“七五”期間的電子工業既經歷了超高速的發展,也經受了市場疲軟所造成的生產和效益大幅度滑坡的困擾,各個年度起落較大,發展很不平穩,出現了波浪式發展的現象。不過從總體上講,發展的步子仍比較大,同“六五”相比,面貌發生了重大變化,成績是顯著的,保持了較快的發展速度。1990年實現工業總產值672.7億元,為1985年工業總產值的2.35倍,年均遞增18.6%。經濟效益總體上比“六五”有所提高,“七五”期間共完成工業總產值2633.7億元,實現銷售收入2140.3億元,實現利稅245.72億元,分別是“六五”期間的3.05倍、3.22倍、1.92倍。電子產品出口、出口生產基地建設取得了可喜進展,先后形成出口基地企業36個、擴權企業98個。1990年電子行業出口超過1000萬美元的企業有19個,合資企業出口超過1000萬美元的企業有9個。中國電子進出口總公司發揮了外貿主渠道作用,年出口額從1985年的5520萬美元增長到1990年的7.3億美元。
在此期間,由于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探索,行業運行機制發生了從未有過的重大變化,其中變化最大的是醞釀已久的按照“企業放下去,行業管起來”的原則,1985年、1986年兩年先后將170個部屬企業和25個事業單位下放,一些省屬企業也相應下放,部機關也相應進行了改變,逐步轉變職能,推行行業管理。以企業下放為基礎,推進企業聯合和企業結構的集團化,各種形式的聯合體有很大發展。經批準的聯合公司已有200多家,規模較大、知名度較高的企業集團有30多個,如長城計算機集團、上海長江計算機(集團)公司、中國振華電子工業公司、深圳賽格集團等。這就是電子工業發展史上“小家與大戶”闖市場、“一葉扁舟與聯合艦隊”過大海那場討論的一段佳話。
科技體制的改革使科研單位逐步進入電子工業發展主戰場。科研單位全部實行所長負責制和任期目標責任制,95%以上實行了不同形式的承包經營責任制和技術經濟責任制,改革了撥款制度。本著開放搞活、推進科技面向經濟建設和促進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原則,積極探索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模式,如進入企業和企業集團,與中小企業和鄉鎮企業開展橫向聯合,建立行業技術開發中心,創辦科技型企業,進入科技園區,到沿海特區辦分所,建立合資企業等。
科研院所由封閉型轉向開放型,由單一科研型轉向科研生產經營型,以軍工為主的研究所實現了軍民結合。這樣以來,活力大為增強,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據1989年對48個研究所的統計,他們年總收益為9.9億元,比1985年增長1.15倍。其中橫向收入5.39億元,占總收入的比重由1985年的13.1%上升到1989年的54.3%。
為了開展學科建設,促進院校科研發展,我們建立了4個國家級重點學科、16個部級重點學科、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并用世界銀行貸款建立了材料、微波、計算機3個高水平科研中心,促進了科研水平的提高。“七五”期間共承擔5389項科研課題,獲國家重大科技進步獎26項、部級科技進步獎293項,出版科學專著307部,發表學術論文3861篇。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進一步加強。
為了推動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及其產業的發展,促進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國家“七五”安排了3項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即大規模集成電路研究開發、計算機系統研究開發及計算機軟件研究開發。這3個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由原機械電子工業部主持,國家教委、中國科學院參加,共安排了17個課題199個專題,總經費4.46億元;組織1225個單位,近萬名科技人員參加攻關;共取得科研成果1000余項,其中理論性研究成果145項,新產品600項,新技術和新工藝295項,其他成果146項。這些成果中有71%達到了國際20世紀80年代水平,有55%填補了國內空白,一部分已在科研和生產中得到應用,轉讓專題成果109項。這些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國內技術和生產上的需求,有的突破了國外封鎖,有的很快轉化為產品,實現替代進口,產生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另一項重大舉措是一批三線企業搬遷、調整及改造,由偏僻地區向中心城市靠攏。這一舉措是根據國務院關于三線企業要“調整改造,發揮作用”的方針進行的,1984年啟動,1990年基本完成,共有64個電子企(事)業單位搬遷。“七五”期間繼續調整改造,通過合并或兼并,使企業的產品結構和企業結構得到改善,尤其是在信息交流方面,情況大為改觀,生產能力得以發揮,經濟效益有所提高。據對15個遷建改造企業的統計,從1984年開始遷建改造到1990年,工業總產值增加了5.9倍,利稅增長5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