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電子制造業規模連續17年保持全國第一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89535.htm
廣東省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萌芽于20世紀50年代,伴隨著國民經濟的建設不斷成長。廣東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發展速度一直高于全國電子工業平均水平。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廣東省積極推進企業改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不斷提升,經濟效益不斷提高。同時,廣東省積極利用毗鄰港澳和屬于沿海地區的地緣優勢,大力發展對外貿易,承接外來加工貿易,使得全省電子信息產業獲得長足發展。在全國信息制造業排名中,廣東1980年為第10位,1984年升為第3位,1990年躍升到第一位,1991年至2007年連續17年保持全國第一位。
2007年,全省信息產業平穩增長,行業規模持續擴大,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4871.7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3280.7億元,實現工業銷售值14338.7億元。
經歷三個發展階段
1977年-2007年,廣東省信息制造業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的歷程:異軍突起階段,持續增長階段,又好又快階段。
異軍突起階段。隨著改革開放,廣東省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進入大發展時期。通過設立深圳、珠海、汕頭三大經濟特區和廣州、湛江兩大沿海開放城市,以及政府將電子信息產品制造工業作為支柱產業予以扶持,廣東省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獲得了快速發展。在地區分布上,廣東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出現了相對分散的局面,除廣州、汕頭外,興起了深圳、珠海、惠州、佛山等電子信息工業區。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通過產業結構調整,貫徹“出口補內銷”的方針,外向型經濟得到快速發展,改變了過去單一依靠國內市場的局面,形成了出口與內銷各占一半的態勢,彩電、收錄機等支柱電子產品的出口超過了內銷。廣東省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集中于珠三角地區的格局形成,1990年深圳、惠州、珠海、佛山四市的信息產品出口創匯占廣東省的96%。
持續增長階段。20世紀90年代,廣東省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進入一個新的快速發展時期。產業結構調整走向深入,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產品種類不斷豐富,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并在地區分布上進一步向珠三角地區集中。到1995年,電子制造業總產值達到539.2億元,珠三角地區的深圳、惠州、珠海、佛山、廣州、東莞、中山7地的產值為502億元,占全省的93%。1991-2000年,廣東省信息產品制造業各項主要經濟指標連續10年居于全國首位。
又好又快階段。廣東省電子信息產業工業總產值由2001年的2411億元,增長到2007年的14871.7億元,7年間增長了6倍,年平均增長速度超過25%。2002年廣東省九次黨代會召開以來,廣東省從制約信息產業、信息化發展的關鍵瓶頸問題入手,大膽開拓,在解決信息產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和信息化建設體制性障礙兩大關鍵瓶頸問題上取得了實質性突破,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明顯加快,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初步形成了統籌規劃協調推進的信息化建設運作機制。廣東省電子信息產業和信息化建設步入又好又快發展階段。這7年以來,廣東省信息產業工業總產值、產品銷售收入、出口等主要指標均占全國的1/3左右,發展后勁和發展質量不斷提高,是全國首個產值超萬億元的省份。
廣東省產業集聚明顯。目前,廣東省已經擁有國家級信息產業基地2個,國家級信息產業園3個,國家級軟件生產基地4個,國家級集成電路設計深圳產業基地1個。
大省實現跨越式發展
1977-2007年,廣東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快速發展,經濟總量持續上升??傮w看來,經過30年的發展,廣東省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逐步實現了由基礎差、底子薄、規模小的發展水平到“大省”的跨越式發展,但是從科技含量、核心競爭力等方面分析仍處于國際產業價值鏈低端。
2007年,廣東省信息產業經濟總量繼續保持全國第一位。
到1990年,廣東工業經濟增長呈現以下特點:
結構調整出現良好開端,產品結構由消費類為主逐漸向發展設備產品方面調整。市場機制由內向外調整,1990年廣東工業產品的銷售市場為國內外各占一半,主要支柱產品彩電和收錄機的外銷已大于內銷。企業結構向外向型、集團化調整,全省50%以上的企業已從內向型轉為外向型。
外向型經濟邁上新臺階,1990年,廣東省工業外向型經濟有較大的發展。初步形成彩電、收錄機、收錄機機芯、組合音響、汽車收放機、按鍵電話機、軟磁盤、黑白電視機、磁頭、電容器等10大支柱產品,這10種產品出口創匯額分別超過1000萬美元,累計創匯5.37億美元,占總創匯額的79.78%。
企業質量穩步前進,全年優質品率為23.1%,科研新產品開發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技術改造和消化吸收成效顯著,企業素質不斷提高。
廣東省信息產品制造業在“八五”期間成功實現了戰略轉移,包括產品由消費類為主向投資類轉移,企業由小而散向發展大企業、大集團轉移,發展布局由全面開花向形成地區優勢轉移,從而實現了由支柱產品、大企業集團、區域優勢共同支撐發展的新格局。
實現了較快的發展速度和較好的經濟效益,效益增長快于生產增長,1995年實現利稅和利潤總額,分別比1990年增長了611%和8.87%;起支撐作用的十大產品中,程控交換機、微型計算機、彩色顯像管、彩色顯像管玻殼等“八五”新發展的產品,成為廣東省電子工業新的經濟增長點;產品結構得到調整、優化,長期發展緩慢的投資類電子產品有了較快增長,初步改變了單純依靠消費類支撐增長的局面。在市場需求的拉動下,繼電話機生產形成規模之后,程控交換機、微型計算機等異軍突起,支撐了全省投資類工業的發展。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2000年,廣東省投資類、消費類、元器件三大類電子產品產值所占比重為46%、27%和27%。2000年廣東電子信息制造業出口渠道不斷擴大,出口由原來的主要依靠來料加工型產品轉向出口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產品,如程控交換機、微型計算機、計算機外部設備及片式元件等。從行業結構來看,設備制造業、元器件業在整個行業中的比重不斷提高,增速較快,成為拉動行業增長的重要力量。
制造業整體水平顯著提升。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逐漸從傳統的加工、組裝向制造和研發轉變。近年來,我們緊緊抓住與電視、移動電話、電腦這“三電”密切相關的高增長行業,大力發展平板顯示產業和數字家庭產業,正在成為國內家庭產業和研發的聚集高地。
重大項目帶動明顯。廣東省積極實施家庭行動計劃和平板顯示項目,對整個行業帶動作用明顯。
廣東省信息產業廳牽頭制定實施數字家庭行動計劃,試點工作穩步推進,制定頒布了《廣東省數字家庭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初步建成數字家庭公共服務技術支持中心和家庭產學研孵化基地。
廣東省新型平板顯示產業取得重大突破,產業集聚效應開始顯現。省政府設立9億元專項資金用于引導和鼓勵平板顯示產業的發展。奇美電子、LG飛利浦、中華映管三大液晶電視模組項目已投產,其中奇美以2500萬片的設計產能成為全球最大的液晶電視模組生產廠。
2007年廣東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廣東省現代信息服務業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下一步發展思路與政策措施,設立現代信息服務業專項資金,從2008年開始連續5年,每年2億元,以推動現代信息服務業加快發展。
產業結構升級向強省轉變
國際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產業轉型升級步伐不斷加快?;?、網絡化和平板顯示逐步發展成為市場主流,集成電路、軟件、新型平板顯示、太陽能光伏、音視頻、移動電話、計算機等成為全球信息技術熱點,增長較快的領域主要來自智能手機、平板電視、筆記本電腦、半導體、軟件服務等。其中,在手機、電視、電腦等消費類電子領域,廣東省在全國擁有較大優勢。同時,國內宏觀環境變化對廣東省電子信息產業造成一定壓力,也成為廣東省信息產業轉型的良好機遇。
2007年,全國信息產業增速放緩,利潤、投資增幅首次低于全國工業平均水平,分別低于全國工業6.4和9.6個百分點。
機遇大于挑戰。廣東省要繼續發揮和提升自身優勢,以戰略思維和世界眼光,結合國際信息產業發展趨勢和潮流,緊跟國家發展信息產業的方向和部署,加大政府宏觀調控力度,預計廣東省信息產業未來將繼續保持又好又快發展的勢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