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B產業:偉大是熬出來的,圣人是剩下的
在全球經濟持續動蕩的背景下,除了“二馬”引領的“過冬論”讓業界風聲鶴唳以外,一連串的數字似乎也越來越讓B2B提供商感到寒意:不到半年的內憂外患中,6.7萬家中小企業瞬間倒閉;B2B電子商務交易規模環比下降6.2%;出口增速放緩5.7個百分點……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88725.htm看上去,曾經風光無限的B2B似乎真的要節衣縮食、準備過冬了。就此,互聯網上不乏贊同共鳴者,但也有更多的人看得透徹:B2B整體發展依然迅速,內貿甚至會迎來發展春天;另一方面,以消費品進出口為主體的外貿B2B卻受到極大沖擊,瀕臨死亡。
而到明年,這種兩極分化或許會更加顯現。
B2B冬天來到?
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外貿需求走低及人民幣升值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今年的外貿大環境的確不容樂觀——相當多的進出口企業正在走向低谷,甚至瀕臨死亡,而這部分企業主要是以消費品進出口為主。正如網盛生意寶董事長孫德良所說,化工等產業鏈固定、需求穩定的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幾乎沒什么影響,而紡織、服裝這些勞動密集型的、產品附加值低的則所受沖擊較大。
在這種情況下,B2B提供商也難免會受到波及。據統計,2008第一季度中國外貿B2B電子商務交易規模從上一季度的2692億元減少到2466億元,環比下降6.2%;而上半年,中國出口同比增長21.9%,增速比去年同期放緩5.7個百分點,其中,6月份當月出口增速回落到17.6%;9月情況有所好轉,前九個月出口同比增長達22.3%,但貿易順差受到出口回落影響,同比下降2.6%。
“由于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勞動力成本提高等種種原因,以消費品外貿出口企業為主要用戶的B2B提供商的確遭到了‘滅頂之災’。”當談及此番在互聯網上流行的“過冬論”時,另一大B2B公司慧聰網的董事局主席郭凡生也有同感,他認為,隨著業務的大量流失,這些企業明年的境遇將更加窘迫。當然,所謂的B2B“冬天”也只是針對這部分企業。
也因此,郭凡生對專注于內貿B2B的慧聰網的未來并不擔憂,相反,他認為內貿和其他工業制成品等的外貿為主導的B2B產業卻依然在春天,有大好的發展契機——中國的消費品出口減少,表現為傳統大宗商品出口大多增幅回落,但同時,機電產品出口增勢良好,前九個月增長達24%,占同期出口總值57.4%,同比提高0.8個百分點,這即意味著,外貿呈現從消費品出口轉向工業制成品,及以技術含量和價值更高的工業品設備出口為主的大趨勢。此外,間接出口也成為主流,“發展中國家的GDP達到三四千美元的時候,間接出口是最重要的。而這種出口需要的正是B2B平臺的支持。”
來自慧聰網方面的數據也證實了這一點——其近期重拳打出的行業專署服務上線后頗受客戶的青睞。截止到本月8日,遞交申請要求成為高級會員的客戶數日均增長達40%。“慧聰網行業專屬服務的良好表現剛好給B2B市場注入了一劑興奮劑,也是B2B產業依然在春天的一個佐證。”業內人士表示。
“盼望冬天到”
盡管認為B2B產業依然在春天,有大好的發展契機,但郭凡生同時也表示,盼望著冬天的到來。
“春夏秋天的變化是平常的事情,對于電子商務和B2B而言也是如此。盡管目前B2B產業有大好的發展契機,但如果未來遭遇到‘冬天’也并非完全是壞事。”在郭凡生看來,冬天是一個讓人清醒的季節,會加速市場的洗牌,讓好的企業脫穎而出,“要是草長得太茂盛了,就顯示不出花的漂亮來。”
“冬天”確實是一把雙刃劍,對很多企業來說可能是生死存亡的考驗,但也是一個洗牌的機會,可以讓有實力的企業存活得更好——當眾多的小企業由于資金問題而倒下后,這些積累起來的市場份額會由存活下來的、有實力的企業來填補。
然而,在這艱難的洗牌過程中,企業應該如何應對資金、市場等困境?套用一句郭凡生在今年互聯網大會上說的話——偉大是熬出來的,圣人是剩下來的。
首先,這需要對自己有一個理性、客觀的認識,戒驕戒躁;其次,要想清楚什么叫B2B,B2B在做什么。“只要能熬過去,熬個兩三年,你就能看到那么一絲曙光。因為活下來是最重要的。企業需要審視的是我還能活多久,而不是明天或者是能賺多少錢。”郭凡生如是說。
他以慧聰為例,“從18年前創業的時候,慧聰就在中關村熬。熬死了一大堆中關村的商情公司和互聯網公司,讓這些公司的資金、廣告、用戶,成為慧聰的囊中之物。”此外,在2003年非典的時候,慧聰完成了在香港的上市。
“慧聰的市值不高,但我們像在過日子一樣過自己企業的生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