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業抱團取暖聯手應對專利戰
中國LED(半導體發光二極管)產業遭遇美國“337調查”事件曾轟動一時,盡管今年8月份該案以和解告終,但《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近日與國內兩家應訴企業之一的廣州市鴻利光電子的董事長李國平溝通時,對方認為“中國LED產業更殘酷的專利戰還在后頭”,因為涉及專利最多的“白光”(發白色光的LED)糾紛至今暫時還沒有被“挑起”,而中國LED產業還處于成長期。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88317.htm這不禁讓人聯想起中國DVD產業的可悲現狀。隨著中國DVD產業的不斷壯大,國外3C、6C的專利聯盟紛至沓來,中國DVD制造企業要繳納每臺20多美元的專利費,巨額專利費和微薄利潤把中國DVD產業前景幾乎斷送。
與之類似,2007年3月起中國出口到美國的電視機必須是數字電視機,同時13英寸以上的電視機必須符合ATSC標準,而要達到這一標準則繞不過相關專利。去年ATSC標準多家專利權人向中國彩電企業提出,要求對每臺數字電視機征收30到50美元不等的專利費。
先把中國制造業這只“雞”養肥了,再以專利之刀來割血和肉。這種現象在MP3、DVD、彩電等行業中已經屢見不鮮。接下來如果中國空調能效標準升到二級、變頻空調在國內市場大行其道的話,變頻空調專利之戰在中國點燃也并不是危言聳聽。
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張勤在9月19日舉行的“第五屆中國國際專利與名牌博覽會”上指出,中國制造的產品過去靠物美價廉走向世界,但市場競爭殘酷,跨國公司往往靠知識產權制勝,這卻是國內企業的“短板”,所以中國企業近年頻繁遭遇國外專利訴訟。
今年6月國家頒布《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其中提到建立海外維權機制。張勤說,企業要提高知識產權意識,熟悉國外相關法律,要申請知識產權,包括產品外觀專利,不僅在中國而且在生產、銷售所涉及到的其他國家和地區。我國已建立國外專利訴訟的“預警機制”,尤其是大的行業及政府重點項目,以便選準技術路線,避免不必要的訴訟糾紛,保護自己的民族工業。但預警機制不應僅在國家層面,各級政府、企事業單位也要跟進主要產業的國外競爭對手的知識產權動向,甚至制定專利訴訟的應急預案。
此外,國家知識產權局也正在組織建立一些行業聯盟,希望這些行業的上下游企業一起把專利拿出來,組建中國企業的專利池,減少內部摩擦,共同對外。張勤說,目前中國已經組織的行業聯盟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多媒體,另一個是WAPI(無線局域網)。“現在的行業聯盟還不多”,下一步應大力發展。
事實上,部分家電企業已攜起手來。TCL、長虹、康佳等10家彩電骨干企業去年3月合資成立了深圳市中彩聯科技有限公司,希望以抱團維權形式應對國外企業征收高額專利費用的要求。去年9月TCL、新科、清華同方等廠商還組成“中國藍光(CBHD)高清光盤產業聯盟”,準備迎接高清碟機時代一場新的專利之戰。
更讓人振奮的是,由中國企業聯手力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閃聯”標準,今年成為全球第一個3C(計算機、通訊和消費電子產品)協同的國際標準,從而為中國3C產業融合謀得專利話語權,為中國企業組建行業專利聯盟樹立了一個成功典范。
作為一個新興行業,目前正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投入到LED產業中。李國平也呼吁,國內LED企業及科研機構聯手建立專利池,為日后更嚴峻的專利戰提前做好準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