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沽售白電業務 海爾再啟海外并購戰車
“在2005年競購美泰克之前,我們其實最感興趣的就是美國通用電氣(GE)的家電業務。但當時GE沒有出售的欲望,這次機會終于來了。”5月17日,中國最大的白電制造商海爾集團一位高管向記者表示。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82797.htm2005年7月,在競購美國第三大白電制造商美泰克過程中敗給惠而浦后,海爾集團一直在等待新的跨國并購機會。5月16日,據外電報道,GE對外證實,正在考慮出售目前資產價值達到72億美元的家電業務部門,同時還在考慮其他的選擇,包括建立合資企業和轉投資。
GE家電部門成立于1907年,總部位于肯塔基州,目前在美國白電市場占有率居第二。該消息一出,包括海爾集團、三星電子、博世-西門子、LG電子等在內的眾多白電制造商都表示出濃厚的興趣,其中海爾集團表現得尤為積極。
不過,由于此次GE為其家電業務開出的價碼高達50億-80億美元,是當初惠而浦最終收購美泰克的2-3倍,海爾要想完成收購,將面臨巨大資金壓力,結盟私募也許將成為海爾集團的選擇。
GE的減法
自從杰夫·伊梅爾特2001年接替杰克·韋爾奇出任通用電氣(NYSE:GE)CEO兼董事局主席后,一場GE歷史上“最積極的資產組合轉換”拉開了序幕。過去的7年里,GE剝離了包括塑料制造和保險等價值750億美元的業務,與此同時進軍增長迅速的水處理業、航空業等。
GE去年銷售收入達1730億美元,目前旗下有六大業務集團,包括GE商務金融集團、GE醫療集團、GE工業集團、GE MONEY集團、GE基礎實施集團和NBC環球,其中利潤貢獻最大的是商務金融集團,而GE家電業務所屬的工業集團已成為GE增長速度最慢和利潤貢獻最低的部門。
去年,GE為2008年制定了凈利潤增長10%的目標。然而,今年第一季度,由于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其金融業務利潤下降,并導致集團整體凈利潤下降6%,這是2003年以來集團首次出現的利潤季度下降,GE的股價也隨之跌到1999年的水平。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美國分析機構認為,伊梅爾特接下來的戰略就是放棄增長緩慢的工業業務,將重點放在增長更快的高科技業務上,而這次出售家電業務的資金可以用于回購股票以刺激股價回升,也可以為金融等主要業務的發展注入資金。
近年來,GE的家電、照明等工業業務逐步陷入停滯狀態,其家電業務的定單今年一季度更是下降了6%,而照明業務2007年的銷售收入只有30億美元左右,被飛利浦和歐司朗甩在了后面。伊梅爾特于是開始陸續縮減消費業務的規模。去年,GE曾通過出售塑料子公司獲得116億美元收入。
然而,對GE家電業務的去留,GE內部有著不同的看法。今年4月,在GE的股東大會上,有GE員工要求不要出售該部門,畢竟GE家電業務已有101年歷史,在全球有著13000名雇員,出售將導致大批員工失業。
然而,GE管理層重組家電業務的決心已定。外電消息稱,GE已經聘用高盛對出售家電部門的可行性做出評估,伊梅爾特則表示,“這一評估符合我們已開始執行的戰略,即為了長期成長,對資產組合進行重組。”
雖然家電業務在2007年的銷售收入只占GE總銷售收入的4.1%,但其在美國市場的冰箱、洗衣機等高端領域依然處于領先地位,白電總體占有率在美國市場僅次于惠而浦,因此高盛在做出的初步價值評估結果中認為,該部分資產的出售價格將在50-80億美元。
據悉,此次GE家電業務的出售計劃,早在第一季度季報發布前就已開始醞釀,未來幾周,GE和高盛將向歐洲、亞洲或是其他地區的潛在買家散發相關材料。
海爾再出手
對希望進軍美國市場的國外家電制造商而言,GE家電在美國市場的強勢占有率,使得GE的出售計劃極具誘惑。
與此同時,圍繞GE家電的這場競購,激烈程度也將遠遠大于2005年的美泰克爭奪。當時,海爾集團聯手私募基金黑石(BlackStone,NYSE:BX),共同提出要約收購報價,不過最終惠而浦以27億美元勝出。
美泰克競購失敗后,海爾集團曾給本報記者發來郵件稱,“海爾矢志不渝的目標是創世界名牌,海爾必須在世界各地創造當地消費者滿意度的最大化。針對美泰克收購事件的關注和最終決定,都是基于這一原則做出的積極探索與研究。”
海爾集團CEO張瑞敏曾表示,當初以為收購了美泰克就可以超越惠而浦成為全球最大的白電制造商,“但惠而浦卻最終勝出,我們只能再尋找新的機會”。
此后幾年,海爾曾屢次嘗試進行跨國并購。2006年,為進入韓國市場,海爾曾與印度公司競購韓國的大宇電子,也曾接觸了韓國的電腦品牌三寶電腦,但這些努力最終沒能成功,直到2007年初才成功收購了三洋的泰國冰箱工廠。然而,在海爾急于尋求突破的美國市場,其一直沒有找到真正的機會。
這次GE家電的出售讓海爾興奮不已,海爾集團有關人士告訴記者,“上周得到GE家電出售的消息前,海爾集團副總裁周云杰等就曾與GE工業集團的高層有過初步接觸,4月初海爾洗衣機事業本部甚至與GE在上海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而且雙方的合作有進一步升級的可能。”
那么,海爾集團這次是否會像2005年那次并購一樣率先出手?
海爾集團上述人士告訴記者,海爾集團2007年銷售收入達到1200億元(170億美元),與主要競爭對手惠而浦的190億美元還有一定差距,但在美國市場,海爾的銷售只有10億美元左右,如果收購了GE家電,海爾在美國市場上將有望超越惠而浦,海爾也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家電企業,“因此,海爾對GE家電業務有著濃厚興趣。”
調查機構EUROMONITOR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全球白電制造商中,海爾營業額排名第四,品牌銷量排名第二。目前,海爾集團3/4的銷售收入來自中國市場,這樣的收入格局與真正的跨國公司有著相當的差距,如果收購GE家電,其內外銷售比例有望趨于平衡。
不過,50億-80億美元的價格,對海爾集團來說,顯然有些吃不消。2007年,海爾集團凈利潤20多億元,其旗下兩家上市公司的現金總和只有30多億元,雖然其投資擁有長江證券16.4%的股權價值一度曾突破100億元(目前80億元),但要套現至少需三年后,在這樣的情況下,海爾要想競購GE家電,尋找合適的戰略合作對象顯得至關重要。
三年前競購美泰克時,海爾找到了黑石,當時正是私募最火暴的時期。如今,在次貸危機打擊下,很多私募都遭受重創。黑石今年一季度的財報顯示,其凈利潤從2007年同期的11.3億美元變為凈虧損2.51億美元,海爾要想再次聯手黑石,難度無疑將加大。
不過,東方證券分析師陳剛則表示,“由于中投是黑石的重要股東,而幫助中國企業走出去或進行跨國并購也是中投最初成立時的任務之一,加上海爾的國際化一直是中國企業的楷模,在這樣的情況,海爾與黑石的再次攜手可能性很大。”
按伊梅爾特的說法,GE希望通過找到正確的戰略解決方案,使這個偉大的部門再現輝煌,這一方案應該使家電部門在全球市場更具影響力,投資也必須更有競爭效率。由此可見,GE也并沒有完全退出家電業務的打算,
于是業內推測,在任何可能達成的交易中,GE都可能保留在家電子公司中的部分股份,因此,GE家電業務的出售價格彈性依然很大。
競購戰博弈
“集團高層過去兩天一直在閉門討論,關鍵是討論競購的利弊得失和方法。”海爾集團有關人士告訴記者,雖然海爾對GE家電表示了濃厚的興趣,但這次收購事關重大,并將面對很多競爭對手。
按高盛的說法,包括博世-西門子、韓國三星、LG電子,甚至一些私募基金,以及GE家電此前墨西哥的一家合作伙伴都可能提出的報價。
LG電子中國有限公司有關人士表示,“還沒有得到總部是否會參與GE家電競購的通知,不過公司與GE一直有著密切合作。”
目前,在全球白電六強中,惠而浦、伊萊克斯、博世-西門子、LG電子、海爾集團和三星電子的銷售規模相差不大,但惠而浦在美國市場占有率高達30%,業內人士表示,如果再收購占有率超過15%的GE家電,惠而浦不僅可能面臨新的反壟斷調查,而且GE與惠而浦的產品高度重合也無法形成新的協同效益。
對于在美國市場目前占有率都在10%以下的幾家公司,收購了GE家電就意味著成為美國白電市場的第二名,在這樣的情況下,剩余5家公司對GE家電的爭奪無疑將無比激烈。
陳剛表示,海爾要么不出手,出手就必須提前摸清潛在對手的意圖,或者模仿惠而浦收購美泰克時的策略,在其他幾家斗得頭破血流后,再突然抬高價碼殺入。
記者了解到,從去年6月開始,海爾集團展開了為期1000天的新一輪流程創新,并引進大批“外腦”,包括IBM前亞太區副總裁王嘉陵、惠普前高管陳廣乾、SAP(中國)前副總裁展舸,這些“外腦”中,很多人有著資本并購經驗。
按海爾集團的規劃,到2010年流程創新結束后,海爾集團的銷售收入將從2007年的170億美元上升到600億美元,考慮到匯率變化將上升3倍左右。要實現這個目標,依靠海爾現有業務的增長顯然難以做到,從2005年開始,海爾集團的銷售收入連續三年增長率只有3%-5%,于是,抓住機會進行跨國并購成為自然的選擇。
對海爾集團來說,其還可能面臨美國國內反華勢力的干擾,除聯想成功收購IBM電腦業務外,中海油競購優尼科、海爾競購美泰克都曾因為這些政治因素而功敗垂成。
此外,除了國外潛在的競爭對手,海爾在國內也有長虹等強大競爭對手。2007年4月,GE消費及工業產品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兼CEO曾到訪長虹;今年4月,GE更是宣布與長虹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GE初步與四川長虹電子集團就攜手面向海外市場,共同開發家電環保材料達成基本意向,并就產品互供展開合作。
不過,長虹目前全力進軍等離子屏后,其資金現狀難以支撐后續的GE家電并購。這樣一來,海爾潛在對手依然將集中在韓國和歐洲的白電企業。
對歐洲和韓國幾家白電巨頭而言,其都已初步完成全球產業布局,而且擁有白電核心技術,在技術方面,海爾處于下風,業內人士認為,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收購或控股了GE白電,就意味著將掌握大量核心技術專利,為此,海爾這次很有可能會孤注一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