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數字家庭進一步激活消費電子產業鏈
數字家庭產業成為廣東省信息產業的亮點.其以信息化為基礎,在部門聯動機制的保障下發展,正進一步激活廣東消費電子產業鏈。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82683.htm4月14日到4月23日,短短10天時間里,至少有4個政府管理部門和企業的考察團先后來到廣州大學城數字家庭和數字電視產學研孵化基地參觀考察,包括:廣州市市長張廣寧一行,湖南省副省長郭開朗率領的湖南省政府考察團,廣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曉玲帶領的廣州市教科文衛代表團,楚天龍智能卡公司董事長蘇爾開一行。此外,中國電子工業標準化技術協會數字家庭互動應用標準工作委員會論證會4月23日也在這里召開,來自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相關標準化工作組和媒體界的代表共100多人參加了會議。
是什么使這家在2007年11月16日才正式啟動的孵化基地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獨具特色的數字家庭產業讓孵化基地成為廣東省信息產業的亮點,吸引了眾多關注的目光。廣東省信息產業廳副廳長彭平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對主管部門曉之以理,對企業曉之以利,以聯席會議、產業聯盟的方式,共同推進數字家庭行動計劃,是把‘消費電子做成珠江三角洲最鮮明的經濟特色’的一項重要工作。”
數字家庭促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廣東省電子信息產業總產值已連續17年居全國之首,由于廣東省的消費電子產業占全國消費電子產業的份額超過1/3,可以用“三分天下有其一”來形容廣東省電子信息產業在全國電子信息產業中的地位。據彭平介紹,廣東省彩電產量約占全國彩電產量的50%,盡管CRT電視產量有所下降,但液晶電視迎頭趕上;音響產量占全國音響產量的份額高達90%;其他一些消費電子類產業也占到全國份額的50%-60%。更為重要的是,廣東省在信息技術應用和信息化建設方面處于領先地位。“以無線上網為例,廣東省無線上網用戶數達到1500多萬,全國排名第一,用戶數比其后6個省區的用戶數加起來的總和還多。”彭平自豪地說。
廣東省信息產業優勢突出,但廣東省信息產業主管部門并不滿足于此。今年3月4日,廣東省信息產業廳廳長溫國輝在全省信息產業工作會議上強調:要不為產業規模的全國第一所困,千方百計增強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產業做優做強步伐;要不為產業發展持續高速所困,加快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充分發揮信息化的“倍增效應”;要不為少數企業的成功所困,注重發揮廣東省信息產業集群的獨特優勢;要不為個別項目的重大進展所困,注重發展優化產業鏈條、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
數字家庭代表著信息技術和產業應用的發展方向,是現代信息服務業未來在家庭應用上的具體體現,與平板顯示產業、現代信息服務業的發展一并成為廣東省信息產業轉變增長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舉措。“抓住數字家庭產業發展的機遇,以互動應用為紐帶,可以實現電子信息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帶動芯片-器件-整機-軟件-內容-服務-運營整個產業鏈的發展。”這句話多次出現在廣東省數字家庭公共服務技術支持中心主任、中山大學教授羅笑南的演講中。
正是在廣東省委提出的“新一輪思想大解放”的背景下,正是在廣東省信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新形勢下,廣州大學城數字家庭和數字電視產學研孵化基地得到了高度關注,廣東省數字家庭產業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部門聯動機制保障產業發展
2008年3月4日,在廣東省信息產業工作會議召開的間隙,《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了廣東省數字家庭公共服務技術支持中心常務副主任陳曉東。據他介紹,早在200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同志曾批示廣東省要把消費電子做成珠江三角洲最鮮明的經濟特色。同年,廣東省信息化領導小組會議召開,確定實施數字家庭行動計劃。
2007年2月,廣東省發改委、信息產業廳、科學技術廳、廣播電影電視局、質量技術監督局、通信管理局等6家單位聯合制定并發布了《廣東省數字家庭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此后,這6家單位組成的聯席會議成為推進數字家庭產業發展的決策機構。彭平介紹說:“通過聯席會議制度,推動電視、電腦、通信設備的應用在家庭融合,有利于促進廣東省電子信息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這種推進模式同樣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原信息產業部、廣東省與廣州市開展了“部-省-市”聯動合作,擬在廣州建立“廣州數字家庭產業創新和應用示范基地”,共同推動數字家庭領域的核心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應用。2007年,科技部批準了廣東省“數字家庭與數字電視技術應用與示范”項目列入“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教育部將數字家庭重點實驗室設在中山大學,并提出突破核心技術,實現創新發展的要求。短短的一年時間里,中山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大學城園區、廣東省數字家庭產學研聯盟、中國數字家庭產業聯盟等相繼獲得有關部門批準,成立中國電子工業標準化技術協會數字家庭互動應用標準工作委員會也在論證當中。
與此同時,廣東省數字家庭產業聯動機制得到了地方政府的積極響應。廣州市番禺區和佛山市南海區的數字家庭試點工作全面展開,分別面向番禺25萬戶、南海40萬戶有線數字電視用戶開展“嶺南模式”的數字電視雙向網絡改造及高清互動信息服務。
作為數字家庭行動計劃的見證人和參與者,中山大學校長黃達人參與了廣東省信息產業廳組織的項目論證,帶隊向科技部匯報了廣東省數字家庭和平板顯示兩個項目。在他看來,廣東省的數字家庭項目,在中央有部委支持,在省里有6個廳局牽頭,在地方有廣州市、佛山市、東莞市等地積極響應,有政策、試點、產學研的合作,必將順利實現項目的產業化。
信息化是數字家庭產業基礎
談到南海的數字家庭試點,不得不談到南海的信息化建設。早在1996年,南海就成為國家網絡建設試點城區,開始大規模建設信息基礎設施。幾年之后,南海初步建成基于高速寬帶與世界信息同步的網絡環境,實現了村村通光纖、戶戶可上網。2000年11月,廣東省政府和信息產業部先后在南海召開現場會,推廣南海信息化建設經驗。“在南海,信息化無處不在。”南海區科技信息局局長梁新文從南海信息化建設開始了對當地數字家庭試點工作的介紹,“這樣的信息化基礎不僅是一個物理條件,更重要的是推動了南海市民思想大解放和對政府公信力的廣泛認可,兩方面共同推進了試點工作。”
梁新文向記者舉了一個例子,據交通管理部門統計,每天發生在南海的車輛違章事件有1000-1300例。按照傳統的服務方式,違章者要先到交通執法部門核驗、確認違章,然后再到相應銀行等部門交罰款。這一方面增加了車主的負擔,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公共服務部門的服務壓力。現在,南海推行社保一卡通,通過與銀行合作,使車主可以通過網絡查詢、核驗和支付小額罰款。
政府、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領域良好的信息化基礎,是南海數字家庭試點工作得以順利開展的保障,也是試點經驗向其他地區推廣的必要條件。南海區科技信息局副局長岑鏡蘇表示:“形象地講,南海數字家庭試點實質上是借助有線電視改造和信息化基礎,將電子政務、遠程醫療、網絡教育等公共服務延伸到家庭,加速信息化融入家庭。”
在2008年的廣東省信息產業工作會議上,廣東省副省長佟星在講話中指出,信息化建設事關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事關發展新路徑的探索,在廣東省新一輪發展大局中承擔著重要使命。透過南海的數字家庭試點情況,我們不難看出,信息化也是數字家庭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
數字家庭難在標準和商業模式
“如果簡單地將家庭里的消費電子產品連接起來,只是實現了一個多功能遙控器控制所有終端,只是實現了電視與電腦、手機的連接,這不是發展數字家庭產業的初衷。只有在連接家庭設備的同時,與外部的服務連接起來,真正把精力轉移到服務和應用上,才能帶來數字家庭的巨大市場。”北京海爾廣科數字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鋼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如何實現家庭設備內部和外部的連接?如何釋放數字家庭產業的市場能力?這不僅是一個技術和標準問題,而且是商業模式問題。
據市場研究機構DiffusionGroup預計,到2010年,全球數字家庭市場規模有望達到900億美元,能夠把網絡接入與多種服務結合在一起的寬帶網服務提供商,將在數字家庭市場占統治地位,將掌握數字家庭市場價值鏈中的關鍵“控制點”。為了搶占這個“控制點”,國外政府、企業和標準化組織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美國,超過3000萬家庭依靠智能化家庭設備生活,超過68%的家庭擁有數字電視。由英特爾、微軟等企業主導的標準化組織積極滲透、影響著產業發展的趨勢。韓國政府成立了“數字化家庭政策促進委員會”,制定了發展數字化家庭的計劃。
盡管我國在數字家庭技術和產品方面相對落后,但在數字家庭互動應用產業上,中國與世界的差距并不明顯。當務之急是從技術、內容、平臺、運營支撐等幾個方面規范互動應用與服務領域,推動相關產業向規模化、應用化、商品化方向發展。所以,需要通過技術標準實現不同產品、系統之間的協同工作,發展有中國特色的數字家庭產業,提高我國在數字家庭標準領域的話語權。“在標準化工作中,我們一致倡導并遵循部門聯合、部省聯動、司局聯手的三聯工作方針。在數字家庭互動應用標準化工作中,我們將和廣東省信息產業廳攜手共推,在遵循三聯方針的基礎上,進一步聯合各相關標準化組織,大力整合各環節的資源,把技術提供商、內容提供商、運營商聯合起來,形成和諧的標準化工作環境。”部科技司副司長韓俊對構建完善、合理的數字家庭互動應用標準化體系表示明確支持。
來自AVS、閃聯、e家佳等標準工作組和上海文廣、創維、TCL、廣州有線等企業、單位的代表普遍認為,在數字家庭相關的基礎技術標準逐漸頒布和充實后,互動應用的標準將成為下一個急需業界解決的問題。廣東省數字家庭產業發展已經取得顯著成效,形成了國內極具特色且有豐富軟硬件資源的數字家庭產業孵化平臺和環境,具有一定的整合各家標準并實現產業化的應用基礎。中山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聯合華為、TCL、海爾、上海文廣、閃聯、創維、金山等國內大型企業共同發起的數字家庭互動應用標準工作委員會已經進入籌備階段,這將為數字家庭互動應用標準化工作創造出新的聯動機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