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急速放量 液晶面板開始轉向買方市場
伴隨著液晶周期的到來,上游面板企業和下游終端的合作加深。尤其從上游采購來講,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型初見雛形。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82460.htm產能擴充致使產業鏈格局的悄然生變,國內液晶行業走過了“緊張而忙碌”的4月。當然,這也是“戰績累累”的一個月。
一直以來暗地較勁的上下游開始以一種友好的合作姿態走到公眾面前。LG Display(前身為LG-飛利浦公司國際液晶巨頭之一)、三星電子在內的上游面板廠商紛紛與本土彩電企業展開液晶模組項目的實質性合作。這些上游企業一改素來在產業鏈中“強勢”形象,競相伸展雙臂、“擁抱”終端。
與此同時,國產彩電五巨頭,長虹(600839.SH)、創維(0751.HK)、康佳(000016.SZ)、廈華(600870.SZ)、TCL(000100.SZ)聯合組建“中國彩電國家隊”,相約通過共同研發液晶模組、聯合采購面板的方式,降低平板電視價格。
盡管此舉的實際效果尚待驗證,不過,終端整機廠商“信誓旦旦”結盟,亦折射出彩電企業集中資源、決心改變此前產業鏈格局中自身的被動處境。
這些事件的背后是液晶行業整體回暖以及產業格局的變遷。
“伴隨著液晶周期的到來,上游面板企業和下游終端的合作加深。尤其從上游采購來講,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型初見雛形。”中華液晶網資深分析師張新崗對《財經時報》表示。
在經歷了發展初期的“井噴”之后,液晶產業發展將會進入相對平緩的增長。而上下游之間的競爭和博弈也預示出其未來市場走向的預期。
產能放量
面板上游和下游整機廠商的博弈持續已久。不過,掌握著液晶面板行業核心技術和關鍵資源的前者主動愿意從優勢地位上“屈身”、以擁抱相對弱勢的后者,這種新動向主要是基于目前微妙的產能狀態。
越來越多的企業在中國大陸投資建設面板廠,使得中國大陸液晶模組的產能每年以幾何級數在上升。
記者從各方公開數據了解到,近日正式投產的LG Display廣州工廠月產能在10萬片左右,其中用于電腦和液晶電視的產品各占50%,液晶電視用面板月產量為5萬片,年產能為60萬片,不過到年底年總產能(包括用于電腦和液晶電視)可能會達到500萬片。
三星預計2008年5月其蘇州工廠液晶電視模組月產量達到40萬片,主要以32英寸和40英寸為主。
奇美已經量產的寧波工廠年產能達到500萬片,南海工廠液晶模組規模今年有望達到年產量1000萬片;中華映管在深圳的工廠去年第四季度投產后已形成了每月20萬片的產能;友達2007年第四季度模組月產能可達50萬片規模;海信今年7月實現150萬片的年產能。
加上其他一些廠的生產,2008年在中國大陸生產的電視用液晶模組將達4000萬片。這些產能將在1-2年后釋放出來。DisplaySearch中國區首席代表張兵也曾表示:“從整體來看,目前中國大陸平板電視的模組占到全球六成左右的份額。”甚至有專家預測,到2009年,全球80%以上的液晶模組產能將轉移到中國大陸。
然而,從國內電視市場來看,2007年中國液晶電視市場規模達到1000萬臺,中怡康時代市場研究公司預計2008年市場規模會突破1550萬臺,增長幅度保持在50%以上。
按此結論,供需雙方的矛盾清晰可見:一邊是國內液晶電視每年不足2000萬臺的消化規模,而另一邊是未來即將到來的4000萬片的模組年總產能。
“在行業周期的壓力下,上游必須為1-2年后的這些產能尋找‘出路’。”張新崗犀利地指出。
同時他預測認為,從全球范圍來看,液晶產業在經歷了初期的狂飆式發展后,接下來將推進速度放慢。“2008年供需雙方的矛盾尚不明顯,但在急速擴充的產能的壓力之下,明年之后的市場發展壓力可能會較大。”
市場研究公司Display Search第一季度的銷售業績也新鮮出爐。2008年第一季度全球液晶電視顯示屏面板出貨量為2510萬塊,比2007年同期增長69%。但是,由于季節性的因素,第一季度的出貨量比2007年第四季度減少了11%。這也是自2007年4月行業回暖之后,液晶面板行業“看上去很美”的日子首次出現小幅“震蕩”。
產能突圍
在未來產能巨量擴充的壓力下,液晶面板上游企業必然要尋找穩妥的應對之道。綁定下游終端整機廠,讓這些產能平穩著陸,成為大多數上游企業的不約而同的選擇。
4月7日,創維正式投資參股LG Dispaly廣州液晶模組工廠,并與LG Dispaly合資成立顯示技術研發公司。值得一提的是,創維集團還在LG Dispaly廣州液晶模組工廠對面新設了一個液晶電視廠。4天后,康佳也被曝出擬參股包括LG Dispaly在內的多家模組廠商,入股不少于5%。
4月15日,三星電子與TCL集團(愛股,行情,資訊)合作的液晶模組項目在惠州正式動工。
這些事件中無一例外地總是當事的下游廠商首當其沖爆出新聞。真正的主角則躲在后邊“偷著樂”。
液晶面板生產商京東方公共關系總監程欣告訴《財經時報》,液晶模組的組成部分可以分為四部分,即屏、IC、背光源、邊框,模組廠就是將這幾部分有機組合,模組廠實際就是組裝線,技術含量要求并不太高。液晶上游各個領域中,模組是最容易切入的陣地,與上游而言這也是最容易先打開的一個“口子”。
而對于國內下游終端整機廠商來講,長期以來飽受核心技術和關鍵資源“受制于人”的苦痛。它們也直在尋找縫隙隨時向上突擊。
此時,液晶模組項目合作儼然成為 “你情我愿”的一個選擇。
而雙方博弈、溝通之后“敲板”確定的液晶模組項目的合作方式也頗耐人尋味。創維、康佳、TCL紛紛采取了參股、資金綁定的方式。
這自然是上游企業期待看到的結局:面臨著高世代線上馬即將帶來的產能大幅度擴充,“綁定”這些有足夠消費能力的國內終端整機“大腕”,屆時將能有效地滿足產能釋放、分攤風險;而采用股權綁定的方式則使得這種合作鏈條更加牢靠。
當然,這樣的合作也在客觀程度上將可能促進產業鏈的整合,中華液晶網分析師張新崗認為隨著模組生產基地的建成,包括偏光片、冷陰極燈管等配套外資廠商也將跟進在國內設廠,這樣有利于更快地形成產業聚集效應。
同時,《財經時報》了解到,在液晶電視的產業價值鏈上,整機環節的增值區間僅為25%-35%,引入液晶模組的設計和制造后,“模組+整機”的形式將增值區間擴大到60%。
不過,南京華泰證券家電行業分析師張洪道也指出了問題的的另一面。他說,模組技術含量并不高,而技術要求偏高的液晶面板制造現在依舊為上游壟斷,對于國內的終端彩電企業,這仍是一道門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