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奧運 聯想將會怎樣?
坦白說,那本著名的《聯想風云》里并沒有給現任的聯想集團副總裁李嵐更多的出場機會。但這個看上去并不比外表堅強多少的女人,1988年第一次以“聯想人”的身份出場時就完成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聯想漢卡”爭取到了當年的“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81781.htm二十年即將過去,更多更不可能的任務都在聯想、在李嵐身邊變成了現實,比如奧運TOP贊助商的身份。而五年前,當李嵐站在洛桑,在國際奧委會的官員們面前進行TOP項目簡介的時候,對于她自己來說,或許根本還沒有意識到在接下來的五年時間里,她將成為聯想奧運戰略的“第一代言人”。
因為對她自己來說,被要求參與拿下TOP身份的時候,就像當年爭取一等獎一樣———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奧運贊助是筆不菲的投入”
新京報:不再續約奧運TOP,對聯想目前的奧運戰略有什么影響嗎?
李嵐:對都靈冬奧會和的贊助,有效地幫助聯想圓滿地實現了第一階段的品牌目標。今后,聯想的營銷策略將更加側重策略性目標市場的賽事贊助,這樣的方式比續約TOP更能滿足聯想在全球深入發展業務的需求。聯想對于贊助奧運的效果非常滿意,目前公司正在全力籌備圍繞北京奧運會的全球品牌推廣計劃,并全力搭建北京奧運會信息系統平臺。
新京報:當然贊助奧運會,尤其是以TOP身份參與到奧運贊助中來很可能是一種賭博,盡管三星非常成功。聯想怎么控制風險?
李嵐:贊助奧運和奧運營銷的確是一筆不菲的投入,但是這筆投入并不是我們營銷預算以外的額外投入。你說的三星在TOP計劃里的成功我很贊同,的確三星公司在體育營銷的領域內非常有經驗也做得很出色,不過我們一直覺得,做事情只要找對了方向,就一定會成功的。其實聯想在制定自己的奧運戰略之前曾經進行過非常大勞動量的學習,不但學習成功的經驗,也去分析失敗的教訓。都靈冬奧會上聯想的成功我想就是最好的答案。為了2008北京奧運會,聯想制定出兩大戰略,十大計劃,我們會把支持奧運與奧運營銷緊密地結合到一起。
“TOP身份其實很難量化”
新京報:TOP的身份畢竟只是在一段時間之內的,4年零9個月的TOP身份或許很短暫。聯想是怎么定位TOP這一身份的?理想中的投入產出應該是什么樣子?
李嵐:這個問題其實很難量化。我理解一下,你其實問的是,經受過奧運考驗的聯想團隊、聯想品牌,應該怎樣在今后長遠的發展中利用得到的經驗或者是教訓。如果是這樣的話,其實答案很簡單,那就是聯想得到的寶貴經驗將在聯想國際化的戰略進程中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
都靈冬奧會營銷,無論在技術設備和服務支持方面,還是在品牌營銷方面,都為北京奧運沖刺,提供了實踐基礎。而隨著一個接一個的節點營銷,聯想對奧運的理解,對海外市場的理解,也日益深入。聯想的奧運營銷在不斷前進,從產品營銷,到品牌營銷,到公益營銷,聯想的營銷思想、品牌戰略也在不斷前進。
“體育營銷是一種探索”
新京報:其實聯想對于體育營銷方面的投入一直都不小,比如上次的世界杯贊助,但似乎在營銷方面的效果不是太好。耗費如此巨大的資金和精力用這種形式進行營銷,聯想自認為找到感覺了嗎?
李嵐:不管聯想的體育營銷是否完全達到公眾的期望或聯想的目標,它都是一種探索,一種創新。在國際化體育營銷的道路上,聯想走在了中國企業的前列。我們真誠地希望通過聯想的探索,能為更多中國企業提供一種借鑒,一種示范。另外,我不太贊同你說的“不是很成功”。實際上體育營銷給聯想帶來了豐厚的回報,一方面聯想品牌借助體育這種無國界的語言走向海外,品牌知名度迅速提升。國際奧委會的品牌調研數據里面有很明顯的證據。最關鍵的是,品牌大幅提升,會更加明顯地在業務增長中得到體現。
新京報:和另一個奧運TOP可口可樂相比,聯想還是奧運營銷的新手,對此聯想是否感受到壓力?
李嵐:可口可樂、三星贊助奧運,贊助接力已經有多年經驗。三家企業的品牌內涵,同奧運的結合方式都存在著差異。聯想雖然入門晚,但是對奧林匹克的熱愛和作為中國首家奧運全球合作伙伴的使命感,促使我們迅速成長。在技術支持服務方面,聯想零故障亮相都靈,為確保2008北京奧運信息系統零故障運行,我們的籌備工作也非常的順利。
另一方面,聯想做奧運的重要目的,是要把奧運精神傳播給更多的民眾,振奮中華民族精神。比如,在廣大的縣鎮農村地區,人們同樣期盼奧運,但是人們了解和接觸奧運會的機會卻微乎其微。在更廣泛的地區傳播奧林匹克理想,讓鄉鎮的孩子,同大城市的孩子一樣共享奧運精神,正是我們主辦奧運千縣行的宗旨。我們走遍全國854個偏遠縣鎮,活動的規模、深度,都進一步加大。
在本次奧運火炬手選拔理念以及選拔形式上,聯想與可口可樂等企業,也會各有千秋。所以其實沒有什么壓力可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