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模組技術升級戰拉開
纖薄輕巧、色彩絢麗的液晶為人們享受“視覺盛宴”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但是在這眩目的液晶電視背后,卻隱藏著企業之間激烈的技術升級戰,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已經拉開序幕。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81770.htm進軍模組拉伸價值鏈
與大多數消費電子產品一樣,液晶電視在國內的起步也是依賴整機組裝而發家,如出一轍,技術密集度高的液晶電視,其核心價值由產業鏈的上游所控制。與一統CRT彩電天下不同的是,國產彩電巨頭已隱隱感受到在這塊新市場上的失落感。因此,TCL、海信、康佳、廈華電子等幾大電視巨頭紛紛進軍模組,拉伸產業鏈。
“從CRT彩電向以液晶電視為代表的平板顯示時代推進過程中,實際上整機廠商起的作用越來越小,無論是從價值控制方面還是核心技術掌握方面。”中華液晶網資深分析師張新崗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談到。他解釋說,為什么在CRT時代日本電子產品品質好?那是因為日本整機企業在顯示屏處理電路環節做得很好,而實際上在液晶電視時代,很多整機顯示的性能、參數基本上都在模組這個環節決定了,后端整機廠發揮的空間比較有限,其工作只能是錦上添花,“所以整機組裝的價值實在太低了。”
面對這種情況,為了擴大產業價值鏈,整機廠商必須逆流而上,打通上下游。而最靠近整機的上游就是(LCM-TV)。液晶模組是將液晶、背光模組、驅動IC及其他材料裝配在一起的顯示組件,液晶模組加上機芯、外殼、電源等就可以組裝成液晶電視整機。
據國信證券家電行業分析師王念春分析,在整個產業價值鏈中,作為液晶電視關鍵組件之一的液晶電視模組占整個價值鏈的比例高達35%~40%,液晶電視模組和整機制造合并占整個價值鏈的70%。如今各大整機廠商紛紛按照企業的技術能力、財力往上游擴展,進入模組環節,延伸了企業產業鏈,增加了產品國產化率,控制了整機成本,占據了更多價值,在毛利率低下的彩電行業效益也是顯然的。
爭相與面板企業合作
海信、TCL、創維、廈華已有實質動作,而康佳正急切地尋找機會。回看國內五大彩電巨頭在液晶模組布局的歷程,張新崗分析說,彩電巨頭逆流而上的方式不外乎3種,其一就是自主組建模組生產線,典型企業如海信,其二聯合其他企業聯手進入,如一度甚為關注后來又不了了之的“聚龍計劃”,其三就是通過參股方式直接進入模組生產大廠,如創維參股LGD廣州工廠。
去年9月,海信自主建設的第一條模組生產線順利投產,據公司董秘夏峰介紹,經過4個多月的運行,海信1期模組項目已經達到公司預先設計目標,產品良率高達99%,目前建立在1期生產經驗上的設計產能100萬片的2期項目也已經正式啟動。據了解,盡管第一條生產線立足于海信自主技術的突破,但是來自上游液晶面板廠商——臺灣奇美公司的協助配合也甚為重要。夏峰在言語中也透露,建設模組之后,公司跟上游的面板企業的合作關系更為緊密。
之于“聚龍技術”,2006年,為控制上游話語權,深超光電與創維、TCL、長虹、康佳四家整機廠成立了聚龍光電,計劃合資建設一條6代液晶面板生產線。當時聚龍光電擬與LGD合作模組,后因股權分割意見不一,加之各方對液晶顯示屏的產業方向不一致,計劃擱淺。此后,LGD在廣州成立模組廠,各個彩電巨頭紛紛尋找自己的上游合作者。
而一度頻頻傳出與康佳有股權合作的LGD廣州模組廠最終花落創維,此外,早在去年就信誓旦旦要進入液晶模組的康佳,一度傳出與中華映管、LGD公司等有合作,但是至今仍未見實質結果。康佳董秘肖慶接到記者電話,匆匆說到:“目前公司正在尋找機會,其他事情不再多說。”便掛了電話。
背靠著全球液晶面板巨頭——臺灣中華映管這棵大樹的廈華電子正忙于公司年產800萬臺生產基地的建設,對于項目進展,公司董秘林旦旦三緘其口。據了解公司第一大股東中華映管為其配套建設的液晶模組也在同步建設中。林旦旦接受記者采訪時僅表示,廈華正在著力提升整機制造水平,提高企業的毛利潤,還沒有考慮過介入上游的發展。
對于這些整機巨頭不同的介入模式,張新崗說,“與上游面板廠商合作的方式可能更現實一些。”液晶電視示屏80%左右的成本都集中在了液晶面板上。不僅液晶面板價格的走勢直接影響到液晶顯示器的價格,而且液晶面板質量、技術的好壞也關系著液晶示屏整體性能的高低。企業自己投資模組,不論是規模、技術、資金等方面的門檻都不容易邁過去。與其他廠商合作,因為本身都是競爭對手,利益很難協調,因此這種方式很難順暢。
另外,從液晶面板廠商來看,其投資金額巨大,受行業周期影響甚大,隨著整個行業回暖,2007、2008兩年,液晶面板供應商會賺得盆滿缽滿,但2009年之后估計再次出現供大于求情形,上游面板廠商也有穩定產量、與下游整機廠商合作的需求。綜合考慮,還是與面板廠商合作是比較現實的。
評論